“治水时能不能保留一部分水草?农村河道里的水草能净化水质,对鱼虾繁殖也有好处。”这是新安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联村干部走村入户听到的一条关于“五水共治”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这个来自群众的声音,新安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邀请农民专家为农村河道治理出谋划策。在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及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最终采纳了水生植物“三定”管理模式。所谓“三定”,就是定点、定物、定人,即确定种在哪里、种植什么、谁来管理三个问题。
在西庙桥村柴家坝港,记者见到了农民专家蔡思杰。他正穿着套鞋,在弯曲的河岸边种植水生美人蕉。他是德清杰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很有见解。
“为什么要在这个弯种美人蕉?”“呐,这就是定点,很重要。一般河岸凹进去的地方会沉积较多有机质、腐殖质,所以要种上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蔡思杰话说完,美人蕉也刚好种完。接着,又忙不迭地指导村民用网将水生空心菜固定在河道中。
同位于西庙桥村的坊前坝港,更多地保留了河道内原有的水生植物。坊前坝港港汊交织,就像是一个小型的湿地。河水较浅的地方野生芦苇、野生茭白郁郁葱葱。镇上用竹篱笆把这些野生植物圈了起来,避免了自由生长的杂乱之感。住在河道附近的村民姚水南感叹:“这儿就跟下渚湖一样了!”
新桥村新村港种下菖蒲之后,村书记沈文松每天都要沿着河道看一看。“一开始担心不能成活,不过现在看起来一天比一天长势好呢。”新安镇治水办工作人员罗俊伟告诉记者,沈文松是这条河的河长。水生植物“三定”管理中,每条河道的村级河长便是相应的负责人。
“除了推行水生植物‘三定’管理模式改善水质,新安镇还将通过投放鱼苗、引入微生物等方式,使河道形成生态、循环、可持续的模式。”罗俊伟还告诉记者,“这样,群众脑海里水清见底、鱼虾成群的记忆就有可能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