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漫步德清 >> 天下德清人
文字:   打印

叶建明:商界文人的书画人生
www.dqnews.com.cn 2014-05-27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杭州望湖斋,叶建明坐在案前,细品着青瓷盏中的龙井,他一袭布衣,神情恬淡,飘渺出尘也许是对他是恰如其分的描述。面对记者的采访,叶建明讲述了许多对德清的印象,从中可以听出他对德清深厚的情感。如今他最希望的是,能在德清开办一个工作室,让杭德两地的艺术家们,更多更方便地进行艺术交流。

 

人物档案

  叶建明 1963年出生,家乡筏头渔村,童年在莫干山下何村的姑姑家度过,高考落榜后,从大学食堂炊事员做起,历经大学教师、翻译、外贸业务员、企业经理,直至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收藏家和画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现如今寓居杭州“望湖斋”,为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杭州分会会长,中国黄河书画院杭州分院院长,中国国学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近年新取笔名“叶向礼”,并登录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香港卫视《文化风情》等栏目。

 

 

在莫干山下的日子

  1963年夏,叶建明出生于江苏沙洲(今张家港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原本是浙江衢州一所学院的教导主任,在“文化大革命”时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待到叶建明3岁时,他就被德清筏头的姑姑接过去同住了。
  从那时起,叶建明就和姑父、姑妈以及他们的一双儿女一起住在莫干山下何村的一幢小茅屋里。7岁时,姑父送叶建明到3里外的小学去念书,每天和大他两岁的表姐结伴同行,一起上下学。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件事,一直留存在叶建明的脑海里。
  那是一天中午,叶建明和表姐如往常一样,从厨房拿出了自己家里带来并在学校蒸熟的饭盒,高兴地坐在一起吃饭,以往,表姐常常会从自己有限的咸菜里分一些给表弟,而那天,表姐看见叶建明竟然从饭里翻出了一只白玉似的鸡蛋,再瞧瞧自己的饭菜,翻遍饭盒,除了咸菜和米饭,却不见一丁点鸡蛋或者其他什么,此时表姐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双手捂着眼睛大哭起来。那一刻,叶建明百感交集,感动于姑父姑妈对自己的疼爱,不安于表姐的哭泣,泪水也不自觉地滚滚而下,即使到如今想起,还是会泪盈眼眶。
  叶建明是个感恩念恩的人,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村里大伯大娘们对他的照顾,姑父姑母对他的恩情,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忘怀的。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叶建明的父亲从“牛棚”里走出来,星夜赶到莫干山,想让儿子抓住这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在临走的那一天傍晚,叶建明跑到山顶,呼喊出“我有出息的那一天,一定会回来报答你们。”的心声。

 

辗转各地奋力拼搏

  回到衢州后,叶建明为准备高考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最终因基础差,时间紧,以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这让他一度陷入彷徨。1982年,叶建明听从父亲的安排,到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的食堂当厨师,在那里,叶建明每天看着大学生们谈笑着进出食堂,心里说不出的羡慕。
  日复一日,当叶建明在食堂里碌碌无为时,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则新闻:《做烧饼的工人周祖德当上英语翻译》,这让他年轻的心动了起来。在周祖德的激励下,叶建明重新捧起英语书,每天四点半起来学习英语,在寝室里贴满英文标签,甚至在食堂掌勺时,嘴里还不停地背诵着英文。下班后,他会骑车去5公里外的老师家学口语,每个礼拜还会赶到30公里外的龙游听电大英语课程。如此刻苦地学习了三年,叶建明拿到了电大英语专科文凭,还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当时学校的教务处有一位叫黄矢的老师,偶然间发现食堂的一位厨师英语竟然能讲得这么好,就引荐他去当英语代课教师,叶建明抓住机会,凭借着过硬的功底,几个月后成为了真正的大学教师。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为了锻炼口语,常常自费去杭州湖滨六公园的“英语角”,或者去西湖边给老外当免费导游。这种锻炼,让他在1989年被浙江化工厂与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洽谈业务时被临时聘为口语翻译,并初步崭露头角。
  同年秋天,叶建明被浙江省第一家外资企业——宁波福华卡迪拜有限公司招聘为翻译,虽然做好本职工作比较轻松,但他不是习惯享受安耽的人,依然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拼命学习与产品相关的一本本资料书。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年以后,公司老板发现身边这个翻译不仅懂外语,还非常熟悉业务,一纸调令将叶建明送到外贸部,凭借着一贯以来的努力与认真,对客户真诚相待,短短一年,叶建明就将工作业绩做到了老同行的前面……
  1995年,叶建明来到杭州,在一家省级进出口公司担任外贸部经理,走南闯北,开拓市场,足迹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公司经过4年的锻炼,1999年,熟悉了外贸业务的叶建明和妻子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佑妮柯时装有限公司,专营服装外贸。
  刚开始创业,公司只有叶建明和妻子两个人,40平方米的房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家,夫妻二人不分白天黑夜,没日没夜地工作,最终苦尽甘来,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事业有成后,叶建明依然铭记着山里百姓对他的那一份恩情,每逢逢年过节,他就与夫人带着吃的用的大包小包往莫干山跑;遇到外贸打样剩下的皮毛衣服,他也一车一车地往莫干山送,乐此不疲。看到姑妈姑父喜悦的面孔和乡里乡亲欢愉的神情,他无比满足。

 

对艺术执着的追求

  西湖边的望湖斋,是一个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居所。里面规整地摆放着数百扇插屏,上面镶嵌着风格各异的瓷板画,神采逼真的动物,秀逸的山水,富有生气的花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仿佛走进了一座瓷板画的博物馆。而所有这些,原本都散落在安徽江西福建各地,是叶建明和夫人一起将他们收集起来,收藏于此。
  收藏瓷板画,与叶建明从小受到的美术熏陶是分不开的。叶父年轻时研习丹青,在读书时常常给校刊作画,由于家庭并不富裕,虽未以绘画为生,但叶父终身对书画情有独钟。叶建明因此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对艺术充满盎然的兴趣。
  第一次偶遇瓷板画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身为大学老师的叶建明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几块画老虎的瓷板,觉得老虎非常形象与逼真,就买回了家,但由于价格不菲,还不知真假,他甚至不敢给夫人知道,偷偷地把它藏回家。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只是家学渊源的妻子并没有责怪他,反而愿意和他一起收集瓷板画。自此以后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叶建明就和妻子共同前往江西安徽等地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瓷板画。
  2008年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珠山八友”瓷板画时,还对叶建明进行了专访,肯定了叶建明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文化艺术的追求。
  叶建明对艺术的向往是自由的、饱含情感的,所以经常睡到半夜,有了灵感就爬起来,在书桌前一挥而就,画画的速度非常快。他认为这种灵感是一种生活的累积,只有这样的灵感才体现出自由的精神,画出来的才是自由的绘画。
  望湖斋的房间里,除了瓷板画,墙上挂的都是叶建明灵感勃发时,随手绘就的画作,里面最多的当属荷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绝唱让他爱上了荷花。为了近距离观察荷花,捕捉荷花的特性,生活在西子湖畔的叶建明常常早出晚归,用眼睛、画笔、镜头记录下西湖荷花的千姿百态,每有感悟还会当场挥毫。在十五届中国西湖博览会艺术展上,许多美术家、评论家在欣赏叶建明的作品后都有一个感受,就是他的画充满率真,是一种真正的心声和灵魂的倾吐。
  2014年5月3日,香港卫视《文化风情》栏目对叶向礼(近年取的笔名)进行了专访,介绍了他在绘画艺术和瓷板画收藏上的成就。
 

  
  时间过得很快,谈话中,叶建明回忆着幼时的生活,透露出他对莫干山的怀念;笑谈几十年来走过的坎坷历程,充满对生活的感恩。这些年来,每每有家乡人来访,他都会以十分的热情来欢迎,这欢迎中饱含了他对家乡的浓浓的情感。他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可以到德清来举办一场属于他自己的绘画和收藏展览,毕竟他根在德清。

作者: 见习记者 何水根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