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文字:   打印

【中国文化报】现代越剧《德清嫂》为什么这样火
www.dqnews.com.cn 2014-05-20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越剧《德清嫂》剧照

  张林华

  没有绚烂的特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煽情的宣传,一部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现代越剧《德清嫂》,赢得了基层群众的交口称赞。自2012年8月《德清嫂》在浙江省德清县筏头乡东沈村首演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在德清当地不间断巡演超百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场场爆满,反响热烈。毫无疑问,《德清嫂》有人缘、聚人气,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与褒奖。

  现代越剧《德清嫂》的题材挖掘、艺术表现和运作机制等几个重要模块,联系紧密、相得益彰,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扬正气、接地气、有人气”的好戏,尤其是在传统戏曲如何传承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由专业剧团组织的“明星版”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水准。它仅历时两个月的排练,就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殿堂。文化部还为此剧召开了艺术研讨会,与会专家评价道:“越剧反映现代题材难度确实很大。《德清嫂》是继越剧《祥林嫂》之后,又一部能真正站得住脚的现代越剧。”另一方面,由德清县内群众越剧爱好者组成的“草根版”的巡回演出,真正使越剧文化“还戏于民”,生机勃发。两个班底相得益彰,极大地发挥了传统戏曲艺术强大的审美、教育、传承等社会功能,取得了艺术表现和道德教育的双重效果。如今,《德清嫂》不仅“走亲”演进了杭城,还以“文化走亲”的形式,走出浙江,演到了苏南等地区的市县。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告诉人们:《德清嫂》的成功绝非一种偶然现象。

  扬正气,深刻契合时代大主题

  文艺作品能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既要取决于其艺术表现方法是否高超,即技术元素如何,又要取决于其内容的真实性高下,特别是要看这出戏是否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在当下文化多元、政治环境稳定、物质生活丰富的社会环境下,一些文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忽视了历史责任感,很多庄严的、需要敬畏之心的东西在不知不觉间被放弃或轻看。事实证明,仅以盈利和娱乐为导向的“功利性”文艺作品虽有生存空间,但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优秀的文艺作品弘扬的是真、善、美的永恒主题,能给我们温暖和力量,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能引发我们对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深刻思考。因此,越是物质时代,越需要人们更多地循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变革,来追逐被时代所召唤着的优秀文艺作品。

  《德清嫂》恰是这样一部用生动的艺术手法向社会传递温情的好作品。它演绎的“吃苦耐劳、以德报怨、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了正确的道德标杆,昭示了社会正能量。《德清嫂》不局限于传统戏剧中司空见惯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戏,而以“家风伦理”为切入点,塑造了吃苦耐劳、以德报怨、质朴顽强的新时代母亲形象,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善家风的正能量,又突破了现代戏剧中如祥林嫂、阿庆嫂、芳林嫂等女性人物形象固定格式,将新时代中国女性,尤其是中国农村妇女的艺术形象上升到更高道德美学层面。“德清嫂”名字中的“德清”两字,字面的意思是道德清明的意思,又根植于以“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为县名和县情的德清县的乡土人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依托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的呼唤,达到了戏以载道、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曾经说过,《德清嫂》是一部呼唤真情的力作,讴歌了时代精神,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德清嫂》在德清走村串巷热演的同时,“德清嫂唱交规”“德清嫂唱平安”“德清嫂唱治水”等系列活动也在德清县同步开展。“德清嫂”这一艺术形象走下舞台、走进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德清嫂”还被成功地注册成为德清县诚信农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在“道德教化”的途径、外延上取得了新的拓展。越剧《德清嫂》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不断扩大延伸,道德建设的渗透力不断提升,使道德建设在社会管理中实现了软着陆。

  接地气,生动反映基层小人物的道德大情怀

  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创作,往往容易陷入高大全的思维惯性之中,其社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创作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艺精品,就需要把目光投向社会民生、投向平民英雄、投向凡人小事,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多元化的阐述和表达,才有可能真正打动观众,获得最佳的社会效应。德清是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生活富庶之地,历来崇德重德、尚德倡德。进入新时代以来,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全国首个公民道德教育馆,出现了37个“百姓设奖奖百姓”的道德草根奖项,拥有常年活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上万人的义工队伍,所有这些,无一不是根植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魂魄和文化的浸润。如果说德清的公民道德建设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越剧《德清嫂》无疑是最新、最美的文艺硕果。

  无论是在国家大剧院还是在乡村小舞台,《德清嫂》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德清嫂》的人物、情感、剧情,没有刻意拔高,而是贴地飞行,把人物原型的感人事迹置换为故事中的细节点滴。无论是勇救21名落水者的钱素春、艰苦还债10余年的蒋引娣,还是捐肾救夫的封丽娟等德清的真实人物,都被综合在德清嫂身上,其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德清嫂”可敬可学,艺术化的真实让这部戏在老百姓中间扎下了根,也让小人物的道德情怀得到了最美的舞台展示。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认为:“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用写实改造我们的写意,也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性来改造戏曲的民间性和草根性。”《德清嫂》恰恰用了当地人喜闻乐见的越剧,说出了老百姓想说的话、想听的话、想交流的情感,表达了众望所归的美好愿景。越剧《德清嫂》就是这样真实真切地将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进行了一次“三贴近”。

  求拓展,深入探索传统戏剧艺术表现新模式

  越剧越百年而繁荣。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传统戏剧遭遇发展瓶颈,依靠政府推动的模式终究不是良方。曾有业内人士戏说:“现在政府投资的戏剧,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群众文化活动有一个基本规律,必须要得到我们的尊重:精英阶层对群众文化起到的是提升和加工作用,而群众文化的本质仍然要根植于民间土壤。

  正是基于对“把群众放在文化建设的主体位置”这一理念的坚持,由德清宣传文化部门和杭州越剧院合作构成的《德清嫂》的创作团队,创造性地建立了“联合制作、双版互动”的《德清嫂》运作模式:由专业创作团队与地方草根力量各尽其能,依托各自优势,共同打造一台大戏。杭州越剧院谢群英等3位梅花奖演员领衔的“明星版”负责重大演出任务;由德清本地文化志愿者组成的“草根版”与“明星版”一起排练,边学边练,并以“文化走亲”“道德结亲”的形式在县内外的乡村大舞台上开展巡演。联合制作和“明星版”“草根版”两套演出班底,既为创作团队、表演班底提供了扎根现实土壤的机会,又通过培育提升了本地表演班底,使这部戏“既上得了城市大剧院,又在乡村小舞台遍地开花”。尤其是草根班“还戏于民”,让越剧以崭新的内容形式再次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延续了越剧文化在乡野民间的发展文脉。

  《德清嫂》的“联合制作、双版互动”的戏剧运作模式,是戏剧等艺术在当下的路径演变,表现出民间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自觉。鲁迅说:“文艺应当成为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德清嫂》这部戏也能成为这样的“灯火”,甚至是一座“灯塔”,但它需要一个更坚实的塔座,我们将持续为《德清嫂》培土育苗。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