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网专题 >> 中国麻风第一村 >>
文字:   打印

[浙江在线]15人医疗队守护麻风村十多年 身在山坳却影响全球
www.dqnews.com.cn 2014-05-16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浙江在线湖州德清4月8日讯(见习记者 李鹏) 在湖州市德清县的一处山坳里,有一群以70后、80后为主的15人医疗队伍,坚守在“中国麻风第一村”——浙江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为这里的近百名麻风畸残康复者服务了十几个春秋。

  麻风病也称麻疯病、癞病,往往和“疯”、“癞”扯在一起,俗称“大麻风”。旧社会,得了麻风是天大的事情,麻风病人会被直接杀掉或者活埋。1935年在广州白云山横直岗发生震惊全国的惨案,广州军警在光天化日之下集体屠杀300多名麻风病患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麻风病人得到人道的治疗。上世纪初,中国有50万麻风病人。到2012年,治愈存活者约21万。目前,全国90%的县、市基本消除麻风病,每年新发现麻风病仅1600多例。我国摘掉了“麻风大国”的帽子。

  “麻风畸残康复者多,这儿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10年前,王景权才36岁。他从家乡江苏东台麻风病院主动来到了深山里的上柏住院部。这个地方距湖州市德清县城有13公里,是个山坳子,此山唤作金车山,竹木葱茏却人迹罕至。

  在那个麻风病还无法控制的年代,这里就成了不幸的患者们可以安心的家。这里长期收住的84名麻风畸残康复者,平均年龄72岁,时间最长的已经在这里住了62年,平均居住时间30年。在这里,光是1级、2级重度残疾的患者就有45人之多。

  初到这里,王景权和其他医护人员住的还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老房子,白墙黑瓦,房梁泛起的漆皮记录着岁月的陈迹。除了需要救护和照料的年迈麻风休养员外,伴随他们的只有炎夏的蚊虫和冬夜的冷寂。

  夜晚是最难受的,那个时候连个路灯都没。麻风畸残康复者多是下午五六点钟就休息了,值班的长夜里,只有王景权一个人醒着,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里,与黑暗相伴,耳畔只有山麓的流水声,和山上偶尔传来的野猪嚎叫。

  看到迈着碎步,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的丈夫从山里回来,妻子陈茜只能心疼地流泪。“你就呆在那个穷山沟子里一辈子不出来,像坐牢一样,能有啥出息?”陈茜憋久了也会发火。面对爱人的最初的埋怨,王景权也只能喃喃地回答说,“这里麻风畸残康复者多,这儿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尽管曾有多个单位想来挖走他,包括一家上海的大医院,愿意给他和妻子优厚的待遇,王景权都没有离开。

  “我人生中最精彩的十年已经在这里了”

  关于坚守,这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1996年,现在的护士长潘美儿还是个小姑娘,刚刚毕业被分配到所里,她以为自己做的会是普通皮肤病人的护理。当她第一次踏进麻风村,看到大院里面容扭曲变形、肌肉溃疡、手断脚断的麻风畸残康复者时,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回到家以后,她思前想后,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撑了下来。

  “是老一辈的医护工作者感染了我,”潘美儿回忆说。老一辈的医护人员尽管忍着各种歧视、住着茅屋,点着煤油灯上班,却还在一直坚持。“前辈们都一直坚守着,我有什么理由离开?”潘美儿说。

  已经80岁高龄的麻风畸残康复者胡大爷握着浙江在线记者的手回忆说,他还记得1985年左右的一个夏天,曾有一个姓李的护士刚走进挂着“疗养院”牌子的麻风村,看到了他们这群面目可怖的麻风病休养员,顿时就吓坏了,只呆了2个小时就卷着行李跑掉,再也没有回来。“这么多年下来,阿美和他们(医护人员)不容易……”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

  的确,这里来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许多是来了又走了。现在上柏住院部团队共有15个人,而且基本都是70后、80后的年轻人,一留就是十几年。

  护士归婵娟是个名副其实的80后,81年出生的她带着黑框眼镜,像极了明星周笔畅。麻风休养员都亲切地叫她“归归”,今年已经是第11个年头了。浙江在线记者问起“归归”未来还有什么打算,她沉默了几秒,说:“我人生中最精彩的十年已经在这里了,未来还会去哪?”

  十一年前,这支团队主动开始了24小时值班制,每周7天,4个男医生轮着来,往往连续工作50多个小时都回不了家。谭又吉医师,他家远在湖南娄底。年迈的父母亲现在还在老家。12年前,谭医生第一次来到这里。十二个春节,他只回过一次家。不是不愿意回,实在是拼不出时间来,每周都需要轮流值班。

  想起来这里的第一个春节,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之时,恰好患了重感冒的他还躺在武康镇上清冷的病房里打点滴……年迈的爸妈实在太想念儿子,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拨通了长途电话,而他却不能告诉老人自己生了病,只是一味报喜说这里一切都好,很繁华很热闹。那天挂了电话以后,这个年轻的汉子一下子就扑倒在妻子的怀里,哭得稀里哗啦。这以后的春节,他只在2004年回过一次家。别人过年阖家团圆,都是儿女赶回家陪老人,但是谭又吉家里只能是二老冒着风雪赶着春运来奔走千里找儿子。

  文字在情感面前总是那么苍白。“感动”这个词,如果要被用来形容这支团队的坚守,实在无力。

  “深夜里,他爬上山挖了两个笋给我吃”

  61岁的麻风休养员徐小童,4岁时就死了父亲,6岁就患上了麻风病,9岁被确诊后,村里有人扬言要烧死他。母亲改嫁无力遮护,幼小的他只能跑到山上去躲着,寒冬里穿着破草鞋,破旧的衣服上全都是洞。为了活下去,他只能托着沉重的身体偷偷去外面要饭。

  他就这样坚持到了20岁,后来全省麻风病大普查时他的病被发现后,就被送到了这里。“这里非但没有人打我骂我,竟然还有穿白大褂的人给我端上热饭!竟然亲自给我用热水擦洗身子,竟然还给我送上新布鞋!”老人说着说着转过头去,声音梗咽。

  徐小童老人现在是麻风村的音乐王子,他还自己填词自己谱曲创作了很多歌曲来表达内心对医护人员的感激。在一首《温暖的阳光照到我们身上》的歌曲中,他眼含泪水地唱到“我们的眼干朦胧,是你送来了清凉;我们的手足溃疡,是你们精心呵护;我们的病魔缠身,是你们把它驱散……”

  麻风病畸残康复者也把这里的医护人员当作自己的亲人。

  64岁的麻风休养员李大爷,曾患有精神异常,幼年丧父,年轻时因为麻风病讨不到老婆,他妈妈也绝望自杀。如今,他常穿的蓝色中山上衣是已故父亲遗留下来的,他是萧山人,来到这里已经40年了,40年的时光,足以让一根树苗长成一棵大树。

  4月1日黄昏时,王景权给他买了一些菠萝条吃。没想到深夜22点钟,正在值班室的王景权听到门边有响声,一回头却看到李大爷手里拿着一把刀在扭门。王景权吓了一跳,以为他的精神病又犯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正当王景权把心提到嗓子眼的时候,李大爷走了进来,看到他在值班室就又走出去,然后抱了两个笋进门,放在王景权的手上,带着些结巴的语气说:“王医生,你给我吃水果,我就去山上挖了两个笋给你吃”,李大爷知道王景权每天早餐都只能自己煮粥喝,他接过笋,心和手都在颤抖着。

  “外面的人怕我们,这里的医务工作者对我们像亲人。”67岁的朱大爷说。如今,住在这里的麻风畸残康复老人不仅住上了别墅式的宿舍公寓,有空调和电视机,每个月还会收到民政部门的675元生活补助。

  “虽然身在山上,却拥有全球的影响力”

  “虽然我们身在山上,却拥有全球的影响力,”王景权对浙江在线记者说。见到王景权第一眼时,他正在阅读一篇全英文的麻风病学术论文,这是英国麻风救济会专家,国际抗麻风技术委员会主席沃森发给他的。

  最近几年条件好了,深夜值班时,他会和沃森在网上交流。现在王景权不但担任了中国麻风病协会的兼职学术秘书,帮助协会进行材料、论文审核和资料翻译,还成为治疗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的专家。如何在麻风村实现自己的抱负,在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的问题也已经迎刃而解。

  在一次全国麻风年会上,中国麻风协会会长张国成教授提到,现在结核病和艾滋病都有咨询服务,他说,“在座的我们麻风界的医生护士们,有谁能把我们麻风病的咨询体系搞起来?”,结果护士长潘美儿当即就开始做。现在,这里已经是全国第一个做起麻风咨询服务的麻风村。

  如今麻风村的谭又吉、虞斌、潘美儿、归婵娟等,他们都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其中谭又吉还主持过省卫生厅立项课题,其科研成果正惠及更多的麻风病患者。

  曾经获得过医学界“甘地奖”的中国麻风病协会会长张国成教授曾经评价王景权说,“他是我国麻风病领域年轻的学术权威,在世界麻风病防治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正是有着这样一个高素质的医疗服务团队,上柏住院部名声在外——他们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其成果被中国科协列为麻风病学科重大成果之一;他们在全国首推医务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被誉为最具人性化、最具人文关怀的措施;他们还倡导直接和患者肌肤接触,这里成为我国麻风歧视及干预理论的发源地……

  “那一天简直成了麻风村的节日”

  2009年,护士长潘美儿获得了第42届“南丁格尔奖”,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手颁发。

  平时麻风畸残康复者都是下午五六点钟睡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但是那一晚,整个麻风村无眠。大家聚集在电视机前,一起等待着阿美的出现,当电视机播出阿美接过奖章的镜头时,麻风村沸腾了!有手的鼓掌,没手的,用胳膊击打,用脚跺地。有些坐在轮椅上、躺在床上的,兴奋地欢叫。

  “那一天简直成了麻风村的节日”,64岁的麻风畸残康复者高大爷告诉浙江在线记者。

  为了更好地为孤独老人服务,也为了自己在如此单调的环境下能够不至于太单调,他们还报考了浙江大学心理学系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迄今已经有3个人拿到了证书。

  自2005年开始,12位70后、80后年轻人还组成“青年文明号”团队,2012年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麻风疗养院。

  2013年,这个团队还获得了“最美浙江人——2013年度浙江骄傲人物”、第二届全省卫生系统“最美天使”十大感动事例、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金车山下的这座庭院里,有一棵四人合抱的香樟树,据传已有400余年树龄。挺拔的香樟树总是让人感觉这里的勃勃生气仿佛可以触摸的到。这帮年轻人能在浮华的年代坚守在这个山坳里,他们是英雄,他们应该被颂扬!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