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议政会特邀嘉宾发言摘要
编者按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就德清而言,如何立足县情,积极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之路?9月3日,德清新型城镇化专题议政会召开。会上,研究城镇化问题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传经送宝,为推动城镇化工作共同出谋划策。本版特将7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摘要如下。
依托辐射力量
建设“浙北明珠、锦绣家园”
陆立军 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政策、理论以及实践上都走在了前面。回顾历届浙江省领导对新型城镇化的思考和实践,对研究德清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后,德清经济与社会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德清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均衡发展模式。那么在新时期,德清应当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德清毗邻杭州,是杭州都市圈的一员。伴随着沪宁杭高铁的开通,德清进一步融入到长三角城市群中,区位优势逐步增强。德清未来应当坚持依托辐射力量,建设“浙北明珠、锦绣家园”,逐步实现与大城市一体化发展。
德清开展“浙北明珠、锦绣家园”建设应当突出优势。德清现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山川秀美,如果把浙江看作一个城市,德清一定是其中非常有特色、有前景、吸引人才的地方;人文荟萃,德清孕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也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应抓住机遇,挖掘文化内涵;科创领先,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落户德清,“德清模式”不断深化;连杭依沪,要充分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获得快速发展动力;科学发展,应在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下工夫。
克服弊端优化关系
建设新型城镇化
邵峰 浙江省农办副主任
“城镇化”的提出要晚于“城市化”。建设新型城镇化,首先要克服传统城市化存在的固有弊端,把集聚、竞争、逐利、冲突等问题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要选择和采取有利于城乡关系、城际关系、阶层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传统与现代关系、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关系,能够不断优化这些关系,寻找在城市化进程中失衡程度尽可能低的城市化模式和政策体制。
近些年来,德清结合“和美家园”建设、浙江省文明县创建、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争创、精致小镇建设等,以“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三中统筹发展,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效果显著,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关系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德清一方面要追求城乡融合,集聚生产要素,改变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使城市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另一方面要推进“人口城镇化”,对义务教育、就业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实现均等化,同时对城市先进文化及先进生活方式进行传播。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提升城乡经济发展
石磊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沪港发展研究所所长、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靠非公经济的发展,人口大流动所带来的大量可使用的低成本劳动力及土地大规模的市场化开发与交易实现了经济的高增长。中国是个三元社会,城市与乡村之间要素流动存在障碍。面对第三元社会的存在,党和政府如何有效提供公共品,让他们享受与城市核心居民平等的生活,成了城乡一体化中最棘手问题之一。在城乡关系处理中,以围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从而稳定农民对土地未来预期为主的做法是对的,但存在土地的市场有效定价及双层经营等问题。
德清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比全国其他地方走得早,从以上背景来看德清的发展,有四点经验可以构成德清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起点。一,土地以集体为单位,划拨流传;二,土地流转与城乡新时期产业规划、功能布局相结合;三,德清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城乡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与人口素质的提高相结合。
从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来看,德清推进城乡一体化中,要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作用,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引导农民在市场化深化改革大潮中找到更适应自己的生存方式、发展道路。城乡一体化要以经济为基础科学发展为引领,支撑社会整体的优化,逐步走入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并在良性循环中自动化解矛盾。
认准新型城镇化核心
实现城市建设转型
王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旧型城镇化,也称半城镇化、低质量城镇化,低成本城镇化。旧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了物质、环境的城镇化,但经过三十年的积累存在数量与质量、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外在(景观城镇化)与内涵(城市文化、产业、环境等)三个方面的不协调。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一要弥补过去的遗留问题,使没有真正城镇化的人口融入到城市来;二要保证持续的发展动力的提供。引导消费成为经济发展动力,培育中国中产阶层,使人口真正城镇化;三要改革土地税收制度,通过对人们的所得税、财产税替代土地财政,弥补在土地出让方面减少的收入,缓解对土地的需求;四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平均化,以制度创新、制度改革作为新型城镇化突破口。
城市发展面临转型,城市建设将发生什么样的转型?大规模建设的扩张速度下降,转向小规模、局部地发展;外延扩张向内延改善转变;大项目推动向多频度小周期小项目推动;硬件建设转向软件管理;城市化发展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变;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向市民参与的城市建设转变。
立足产城融合
深化城乡一体
张志鸣 德清县政协文史与宗教委员会主任
推进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必须三化同步。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要把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实现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二要把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结合,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城乡一体。
推进我县产城融合发展,要加强对产城融合的组织领导,提高对产城融合的认识;创新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以“生产、生活、生态”为理念,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强化“一主、一副、三大组团”的城镇结构模式,充分贯彻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
德清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需要在城乡之间建立一种规划、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为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可以在全面推行“三集中”、“三置换”,以农户参股的方式进行土地集中,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农民进城进镇集中居住,积极推进村庄建设,改革户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实现突破。
以“3S”技术提升
小城镇水环境管理
张本效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面临日趋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推进新型城镇化对水污染治理提出了要求。加大水环境管理力度,遏制水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大,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从政府主导下的水环境管理能力缺陷方面分析,小城镇政府主导下的水环境管理行为存在着持续性差、不深入、不细致和不及时四大缺陷。克服小城镇水环境管理领域的四大缺陷,引导普通民众直接参与到管理队伍中来,是阻止水环境进一步恶化,提高水环境管理效能的基本思路。
将“3S”技术引入小城镇水环境管理领域,是克服管理缺陷,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3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RS(遥感技术)。该技术在小城镇环境管理领域有巨大应用价值,同时具有紧迫性,可行性、必要性高。但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基础设施网络、循环反馈机制、技术人员队伍等环节,需要探索将“3S”技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探索适合其特点的先进、科学的水环境管理对策。
三维度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
王小章 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
新型城镇化必须是一种健康的、有生命的城镇化,而健康的、有生命力的城镇化必须实现产业、空间和人口这三个维度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协调发展。近二十年来,德清的城镇化进程基本上是一个政府主导和支配下自觉追求和规划的进程与目标,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空间、人口三者的发展表现为空间→产业→人口这样一种脉络顺序。
这种城镇化路径有其优势,但同时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当以相应方式规避风险。在目前的政治和社会格局下,在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规划和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尽可能地征求公众的意见,一方面可以使规划和行动更加切合当地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传统,也可以提升公众对规划和行动的认可程度,减少开展过程中的阻力。
尽可能实现产业、空间、人口三个维度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要加快推动人的城镇化——既要吸引和推动人口向城镇的集中,更要实现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转变。促进人的城镇化,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户籍改革制度以及强化各种公共服务等途径,来切实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