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勤劳善良的德清嫂形象就是以我们德清妇女为原型的,形象生动,有感染力,演得很不错。”66岁的德清老人柯其仙是《德清嫂》的忠实“粉丝”,这部戏看了不下十次。每次看,柯其仙总有不同的感受。
不仅如此,《德清嫂》还在2012年9月18日登上了国家大剧院表演。
莫干山脚下的德清筏头乡东沈村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4月19日晚,知道《德清嫂》基层巡演超百场纪念演出要在村里举行,老人们便早早地来到了村大会堂里。一同而来的还有30余名北京和浙江的文化专家,其中不乏国家一级编剧包朝赞这样的“大腕”。
《德清嫂》是以德清当地道德模范为故事原型,集中反映德清凡人善举的一部大型现代越剧。这么多“大腕”专程赶到山坳坳里看《德清嫂》,这可是头一回。自2012年7月首演以来,《德清嫂》已在基层巡演103场,吸引了超十万人次的观众观看。每到一地,总能受到众多“粉丝”追捧。
为啥《德清嫂》能聚人气,赚眼球,引来这么多“大腕”的关注?
“这部戏的可贵之处是它以德清当地的道德好人为原型创作的,真实才能感人,才接地气。”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表示,《德清嫂》的故事就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这股道德力量已经植根在德清百姓心里,并为大家所认同。
“能在基层巡演百场,得到广大百姓的喜欢,证明了这部戏的题材、人物和情感通俗易懂,没有脱离百姓。”著名戏剧理论家康式昭说,在《德清嫂》的家乡看这部戏,让他印象深刻。
与众不同的是,这部“道德戏”有两个演出班底:由杭州越剧院三位“梅花奖”得主领衔的“明星班”负责专业演出;德清县的民间越剧爱好者组成的“草根班”负责县内的巡演。平时,两套班底集中排练,“草根班”跟随“明星班”学艺。
“同一部戏,两个班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认为,这样既满足了专业演出的需要,又能让艺术走进基层、走进百姓,焕发新的生命力。
“《德清嫂》现象反映的是百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当地淳朴民风的体现和升华。”浙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刘如文说,通过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真实的人物故事,能让越剧这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有生命力,更接地气,在杭州都市圈乃至整个浙江都有推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