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文字:   打印

让清明永远鲜动
www.dqnews.com.cn 2014-03-31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取万物吐故纳新之意,故名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又是中国广大地区通过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得到官方的肯定,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从此墓祭之风大盛。按照旧习,此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后人对先人的敬意,也让所有已经逝去的有价值的生命得到告慰,更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正如孔子所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这是中国少有的充满悲伤气氛的节日,而内涵又是追思祭奠老人。家家都有故去的老人,这一天便成了全中国思念最重、悲伤最深的日子。此时那千丝细雨,冢土飞灰,檀烟轻袅,引出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丝丝忆念与哀愁,一种凝重忧伤的气息,仿佛一片片阴翳,弥漫在天空。其哀亦,悲亦,殇亦,难以述说。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几千年来,清明节追奠的仪式和内涵不断被整合、演化和丰富,时至今日,在炎黄陵前祭祀炎黄二祖,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已经成为清明节新的内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忧愤满腔,投身汨罗;岳飞一阕《满江红》;文天祥一腔《正气歌》;鲁迅的《呐喊》,叶挺的《囚歌》,就像是屏幕上泛黄的影像,在记忆里会被人时时翻起。因而缅怀先烈的功业,追思自己的先祖,让每个逝者都有依归,使他们生命里留下的记号、他们做过的事情、他们爱过的人,都统统留在生者的回忆里,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有价值不一定非要有什么丰功伟绩,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工作尽职,对朋友尽义,对子女尽责,这一切都是生命价值的体现,都值得后人追记。自然生、老、病、死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我们不能奢望亲人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无论我们多爱他们,他们终会离去。我们怀念先人,真正意义不能仅仅是对祖先和英烈的缅怀纪念,感谢先辈为我们受尽苦难,并慎重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还应该有着我们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升华。今日,现代化和现实主义正向我们逼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代了旧有的思想,新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不断登上历史和人生舞台,因此,清明,这个有着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虽然留给人们太多的回忆,太多的追思,但当我们前往先人的长眠处祭奠,献上一束鲜花,献上庄严的礼仪,也一并献上我们的真诚和感恩时,不是面对失落的祭告,解不开沉重的枷锁,释不开无边的负重,而是我们高度认同、欣然接受并进而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学习先烈、敬仰先贤、追忆先人获得每一次具有震撼性的精神洗礼和灵魂熏陶时,就更要激励自己,为了明天的生活努力奋斗,不断实现新的希望和追求新的切入点。所以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是让人们更加体悟生命的多姿,感动生命的美好,在追忆中看到现在,在缅怀时把握未来。

  清明前后,春雨飞洒,春阳照临,让我们在聆听先祖的声音,用心触摸节日文化的精魂之时,能将那万里亲情的寄托转化为亲近自然、催护新生和对生命的礼拜,为自己也为家庭、为祖国、为社会来吟唱起一曲生命的颂歌,让清明永远鲜动。(蒋泽新)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