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乾元镇有条老街丁家弄
www.dqnews.com.cn 2014-01-22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前语

  古弄古街留存着的,无非是历史的记忆。走进丁家弄这样的弄堂,一种亲切而又熟悉的记忆顿时鲜活了起来。

  记忆中的古弄幽幽深深曲曲折折,有着石板路和高墙。与它相伴的还有各种气息和声音:烧菜烧饭的香味、老房子木头的潮湿味、翻晒被子的气息、探出墙头的树叶味;居住在里面的人的对话声、自行车的铃声、不时飘出的一两句苏州评弹的弦子或者琵琶的旋律。这一切氤氲成了老弄的味道。

  弄堂是特殊历史时段的产物,丁家弄、张仙弄、胭脂弄、井台弄、淘沙弄、甘河弄……有多少弄堂已经在城市改造中消失,有多少又行将消失?

  老弄,狭窄却温暖,略显寒酸却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老弄堂里走出的可是一代代的文化名人。现如今,城市高楼大厦间已经很难有这样格局和韵味的空间。而那些老弄和老地名,也将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

 

  老县城乾元镇,历史悠久。这里少不了有几条老街,依稀还能看到一些历史的印迹。县桥西侧的丁家弄,也算是其中一条。

  如今,丁家弄两旁还有一些白墙黑瓦的老房子,白墙已经斑驳变黑,就像时光刻在了上面。曾经两边都是这样的老房子,但现在有的破败,有的已经消失。尤其是北侧,靠县桥河的一边,多数房屋已年久失修,在风雨飘摇中显得岌岌可危。

  今年,乾元镇将对丁家弄的北侧进行改造。于是,这条老街的曾经岁月,便让人更加怀念,让人更想了解。

  在87岁的江宗仁和83岁的戴若引这对老夫妇的记忆里,丁家弄曾经风光、热闹、先进、还人才济济……

老弄堂里的往日繁华

  江宗仁老先生一家,不久前还住在丁家弄34号的老房子里。因为将要启动改造,2013年年底前,那里为数不多的居民如今都已搬走。

  走进刚搬空的34号,高高的石墙门,似乎述说着昔日的荣光。老房子木门、木窗已破旧,也看不到雕梁画栋的富贵,但白墙黑瓦留存的那种韵味,依然还在。从木楼梯走上二楼,推开木窗,看到的就是弄堂里的风景和人生。

  “我就出生在这房子里,我爷爷在清末造的,那时他算是个‘公务员’。”江老先生说,那房子有130多年的历史,是他爷爷江如莲手里造起来的。

  丁家弄的历史从何时说起,江老先生也并不知晓。但是,至少从他祖父造房之前,那里就已经是大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了。

  房子前面靠街、后面靠河,三楼三底,三间屋一个厅。“冬暖夏凉,闹中取静,走进去感觉别有韵味。后面的县河,我们小时候水还很清。”江老先生说,当年有这样的房子也算是好人家了。而那时候,丁家弄两边都是这样的房子,可以说,那里就是好人家聚集的地方。

  江老先生听上一辈的人说,曾经县堂的人员大多数都住在丁家弄。“走到县堂很近,上班就快。”而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天宝年间,德清县城设在了百寮山(百凉山)南,即今乾元镇县桥附近。有可能,就是那时候,丁家弄已开始形成。

  不过可惜的是,江老先生说,抗日战争的时候,丁家弄被烧毁了很多房子,昔日的繁华、热闹自那后渐渐淡去。岁月流逝,如今留下的石墙门房子也仅有几幢了,也随着时间慢慢变老了。

平坦敞亮的文化之弄

  尽管荣光不再,但回想曾经,江老先生说,丁家弄还是乾元镇上最平坦最敞亮的弄堂,也是一条文化之弄。

  “当时可以两顶轿子对穿交会,路算很宽了。”江老先生说,在他父辈的时候,丁家弄的好人家出门都是坐轿子。在他小的时候,丁家弄的路上铺的都还是青石板,长的大概有1米2左右,宽度大概六七十公分。“路上铺的都是这样完整的青石板,很平坦,走起来很舒服。”

  白墙黑瓦之间,青石板的路,那样的弄堂,很江南,也很有诗意。很容易就联想到了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确实,一些文化名人就出自丁家弄。最为著名的应该就属沈兹九、沈西苓这对姐弟了。沈兹九(1898~1989) 是原文化部副部长胡愈之夫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沈西苓则是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创作了《十字街头》等电影作品。丁家弄6号,如今的三味茶馆,就是沈家的原址。

  戴老太太还说,丁家弄还是一个出老师的地方,也许正是受到这里文化氛围的影响,江老先生就曾经当过小学老师。

  但是,这几十年来,丁家弄逐渐破败了,很多人都已搬走。“对我们来说,搬走很可惜,希望改造能保留原来的风貌。”对于今后的改造,这对耄耋老夫妇这么说。

作者: 记者 杨晓燕 文 姚海翔 图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