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文字:   打印

耄耋夫妇 70年风雨同舟
时间: 2014-01-15 来源: 作者: 见习记者 李杰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古有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那如果一对夫妻共同走过70年,那得有多少年的修行才能有呢?在新市古镇,就有这么一对老夫妻,他们相濡以沫,共同走过70年婚姻,诠释了“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佳话。

  在离新市镇觉海寺不远的一处老式居民楼中,我们见到了这对老夫妻,施剑青老人和曹蒞庄老人。两位老人虽已至耄耋之年,但身体健朗,特别是施剑青老人,上下楼梯行动自如。两位老人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向记者诉说了那些过往的点滴。

  门当户对 经典的旧式婚礼

  两位老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新市人,施剑青老人的祖宅在原新市镇虹桥茧站一带,而曹蒞庄老人的祖宅就是曹家花园。施老的祖上是商贾世家,经营皮毛、丝绸、大米等,在上海、杭州、桐乡等地都开有档口。曹老的祖上是书香门第,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当时新市镇上第一个大学生,曾在民国政府担任要职。两家人又是世交,可以说两人的婚姻是门当户对。

  “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两家人就已经订婚了。”施剑青老人说,“正式结婚是在我18岁那年,她20岁。结婚前我们都没有见过面。”老人清楚地记得,上门请亲那天,他家送去了12盘聘礼,有衣服、首饰、银元等,而结婚那天,女方家送来的嫁妆装满了二十四只条箱,里面每一样都是成双成对。

  婚礼在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举行,施剑青穿着长衫、马褂,胸前戴着大红花,骑着马去女方家娶亲,一路上锣鼓喧天。而新娘子曹蒞庄则是身穿红色婚服,头戴珠冠红盖头,坐着花轿来到男方家。正式的婚宴在杭州天香楼举行,在西湖边,两人留下了一张婚礼合影。这张照片历经磨难,在文革时期被裁剪得只剩两人的头像。现在,这张照片被施剑青老人翻印了好多张,放在家中的床头、书桌、客厅,而原件则一直放在钱包里随身携带。

  相濡以沫 夫妻共渡难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家世的关系,一直做教师的施剑青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7月,他被送去长兴接受劳动教养,而此时,大儿子出生仅仅两个月,大女儿还只有十岁。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丈夫的关系,曹蒞庄也失去了原本的教师工作。养活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曹蒞庄的肩上,她只能背着几个月大的儿子外出打工。好在文化程度比较高,她可以做一些临时的财会工作,不仅工作出色,还方便喂养孩子。

  在这期间,不少人劝曹蒞庄和施剑青离婚,另寻幸福。在华东师大的四叔赶到新市,劝说她离婚,去上海重新生活。工作单位的领导也多次向她表示,只要和施剑青离婚,工作不仅可以转正,待遇也会有很大提高。甚至施剑青的母亲也劝说她离婚,不能耽误她和孩子的前程。而这些好言相劝,都被她拒绝了。“当时想。总有一天会过去的,我也认定了这一世都跟着他。” 曹蒞庄老人对记者说。因此她还丢了会计工作,只能去做一些粗重活。

  1964年,施剑青终于结束了在长兴的劳教,回到了妻子身边,一家人终于又能团聚。再后来,文革开始了,施剑青被分配到街道的搬运小组,做起了搬运工人。“一开始我连80斤的一袋谷子都扛不动,到后来,200斤的也能自己上肩。”施剑青老人说这段时间虽然辛苦,但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就是最高兴的。

  退休生活 热衷公益助学忙

  1978年,施剑青终于等来了平反,他也得以重返教师岗位,来到原高林中学任教,后又担任校长。86年退休后,他又返聘到湖州市技师学院任教,直到2005年,他才真正放下教鞭,那年他已年近80。妻子由于早前的过度辛劳,身体已大不如前,因此再没能回到教师岗位。2012年的农历三月初五,在家人的陪同下,夫妻两人又去了照相馆,为自己七十年婚姻留影纪念。施剑青老人将这张照片放在钱包的最外侧,打开钱包就能见到。

  身为教师,夫妻俩对家庭教育看得极为重要。“在我们家,没有人会去打麻将、扑克,也不会出入娱乐场所,最多就是在家里看看电视。” 施剑青老人说,现在每天他都要看报纸,有空还会练练书法。在他和妻子的教育下,子孙的事业发展也相当不错,大儿子目前在传化集团做科研工作,小儿子现在是东来化工的董事长,孙子在上海办起了物流公司,孙女在英国创业。

  这几年,施剑青老人一直热衷公益事业,目前他是西安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会长,经常参加新市镇、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2012年,老人联合许孙芳、李凯等退休老教师,共同出资设立“草根助学奖”,每年奖励10名家境贫困的优秀中小学生,目前已有40多位退休教师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