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县“机器换人”试点企业天堂伞业,已完成工艺流程改造的车间效能提高了三倍。此举让行业振奋不已,许多企业把“机器换人”作为转型升级的方向。
去年以来,我县出台相关文件,对符合我县鼓励发展产业导向且2年内主要生产设备投入3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后按主要生产设备投资额的4%至10%给予奖励,更是掀起了“机器换人”的浪潮。
在新市镇的浙江泰达微电机公司,记者看到一幅自动化作业的景象。绕线、扎线、成型、检测,不到一分钟,一台用于洗衣机的电机就制作完成了。然而,这条30多米长的生产线上,满眼望去只见两个工人在监控着电脑板上的数字。目前,该公司几乎每条生产线上,都采用了数控、“机器人”等,不仅实现了节约用工的目的,还实现了产能的翻倍增长。
在依蕾毛纺,相对安静的空间,干净的地面,适宜的温度,与传统纺织企业噪声大、粉尘多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一台从德国引进的赐来福自络筒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偌大的车间,只有两名工人在进行简单的操作。
据介绍,这个车间只要2个工人,足足减少了18人,一年公司少开支54万元。而一台自络筒价格是140万元,3年左右便可收回成本。目前,该公司正全力建设,打算投资3000余万元,引进全套意大利COGNETEX及德国赐来福公司纺纱设备,建设一条年产300吨高支精纺羊绒生产线,企业用工将从2007年的最高峰380多人降到186人。
“能用机器完成的工序,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实施。”依蕾毛纺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近两年投入上千万元用于生产工艺流程改造,为企业减少工人20%左右,而产能却提高了32%,次品率降低13%,生产成本降低10%,资金周转率提高7%,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生产效率以及劳动强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制造产业,在‘人口红利’消失后,亟需用先进设备变革制造模式,改变当前各个工序生产进度协调性差、工序之间存在大量库存、物流运作效率低、质量稳定性不高的现状。”县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通过“机器换人”实现自动化生产,使用电脑精确控制,能够整合不同工序,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品质稳定、减少用工,依蕾毛纺、泰达微电机等试点企业就是很好的样板。
样本效应实实在在,多数企业争相跟进。随着“机器换人”项目申报、财政奖补等方面的落实,在样板效应的示范作用和政策鼓励的“双轮”驱动下,我县工业制造领域的“机器换人”势头更猛。
眼下,在德清,“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传统制造业寻求突破的有效路径。去年,天马重工、泰普森、依蕾毛纺、明泉涂装等142家企业通过技改投入,享受到了“机器换人”的甜果。记者从县经信委了解到,截至去年12月底,全县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51项,总投资80.12亿元,预计减员4098人,提高劳动生产率30%左右,有效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据了解,作为工业制造行业的大趋势,我县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实施“机器换人”企业的鼓励。县经信委透露,我县正考虑增加对“机器换人”的奖励力度,将以重点项目推进和示范企业创建为基础,着重引导对重点领域、主导产品和生产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