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妈妈”食品,说它是新产品,其实也是老产品;说它是老产品,却是你头一回听说的新产品——
“林家妈妈”,老味道引爆新市场
记者 徐敏霞
欢乐购物节上,消费者选购“林家妈妈”食品。 记者 李杰 摄
“林家妈妈”用28道工序生产。这是高温杀菌工序。记者 徐敏霞 摄
德清林家妈妈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总做梦都没有想到,上市不久的风鹅、酱鸭等主打产品,拿到上海麦德龙、联华杭州、江苏、扬州等10多家商场试销,竟受家家欢迎;上个月去杭州参加由县政府举办的德清诚信农产品展示会,又出了一回风头。前几天,参加县第四届游子文化节的欢乐购物活动,也引来县内客户的热捧。
林家妈妈留下一张秘方
风鹅、酱鸭是江南一带的传统食品。相信许多德清人的舌尖上曾经都留下过本世纪初德清风鹅的味道:一种独有的腌渍、风干过的淳香,肉紧味鲜有嚼劲。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德清风鹅退出历史舞台,为此,有德清风鹅情结的消费者大呼遗憾。如今这一老底子的食品又回来了。其中林家妈妈有很大的一份功劳。
这里面还有一个长长的故事。清朝年间,余不镇上有一大户人家,雇用了一个林姓保姆,为人贤惠,大家都称她为林家妈妈。林家妈妈特别擅长腌制食品,一到冬天,东家院子里挂满了腌鱼腌肉酱鸡酱鸭。凡吃过的,都叫好。问林家妈妈为啥做的腌货特别好吃?她只是微微一笑:跟父亲学的。
林家妈妈原有一双儿女,但都得疾病早早离世,丈夫也离她而去。晚年的林家妈妈孤独、多病,她的邻居对她给予了很多的帮助照顾,林家妈妈感激不尽,所以,在离世前,她把一张腌制秘方拿了出来。这张秘方,邻居传了好几代。
林家妈妈的秘方,让蒋培德等几个喜欢德清风鹅的“老城关”一拍即合,投资办起了食品公司。“林家妈妈”食品一上市就销路大开,长眠在九泉下的老人家如果有知,恐怕也会笑醒过来。
28道工序道道监控盯牢
德清农民养鸡养鸭的很多,唯独养鹅的很少。做好一只产品,原材料的好差是关键。蒋培德和几个合伙人去过不少地方考察,江苏、安徽……当他们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那一群群正在觅食或休憩的白鹅,当即拍板签下长期合作协议。同样,在黑龙江的荒漠、河滩,又看上了在自然环境中成长、既无工业污染又无生活污染的鹅、鸭子。正因为和老底子的喂养方式一样,所以,生长期比较长,都在一年以上,肉来得结实,自然香味浓。用牧民的话说:我们这里的禽畜,不放调料只要撒把盐也是好吃的。
有了好的原料,生产制作更关键。负责生产的嵇生荣说,从原料整理、腌制、风干、熟化、真空包装、高温杀菌、低温保存……前前后后共28道工序,道道关都要把牢,道道工序都有监控,一点都不敢马虎。就说最简单的解冻吧:如果泡在水里任其自然解冻,成本低,但影响肉质的新鲜度。而采用人工控制的低温解冻技术,能最有效地保持原料营养物质与口感,其成本比自然解冻高了好几倍。
记者参观了生产车间。“人有德行,如水至清;秉承经典,溢香千年。”这条宣传用语,醒目地写在林家妈妈食品有限公司的墙上。规模虽然不是最大,可管理的严格和规范还是让记者开了眼界。洁白的墙壁、绿色的地板上看不到一点龌龊。进入车间前,除了洗手、消毒,还要过消毒池、经风淋室,目的是保证生产食品不受外界污染。
老底子食品,好吃。过去的风鹅、酱鸭之类,都是利用冬天挂在室外任其自然风干。如今工厂化生产,一年四季都要供应市场。所以,就用电脑设备控制,在模拟冬天温度、湿度的条件下促使风干,最有效地保持原料营养物质以及老底子特有的风味,而且更卫生,更安全。口味在老底子味道的基础上,经过配方优化、技术改良后,更加适合大众口感。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其中使用的辛香料和调料都是目前食品行业最高档的。在采访过程中,蒋培德多次提及,做食品,一定要良心摆中间,要对消费者负责,不光好吃,更要安全。
免费试吃快速打开市场
有句俗话:好酒不怕巷子深。但酒好,不去外头吆喝,谁知道?东西好不好,吃过才晓得。所以,产品在推向市场的同时,免费让顾客试吃。最多的一天,光风鹅就吃掉上百只。乾元镇胡先生自从尝过“林家妈妈”风鹅后,隔三差五就要来一点。他认为,目前市场上无论外观还是口味,要超过“林家妈妈”的好像还没有。
蒋培德说,一定要舍得,如果没有先前叫客人免费品尝这一关,顾客不可能这么快就接受“林家妈妈”的产品。继风鹅、酱鸭之后,“林家妈妈”目前又相继开发出风鸡、大排、鱼干、冬菜扁尖笋等本地农产品为主的十多只新品种。企业赢利的同时,也鼓了农民的口袋。比如,冬菜(即瓮里菜)、笋干,都是德清的特产,农村历来就有做瓮里菜的习惯。自从开发了冬菜扁尖笋之后,每月冬菜的用量大大增加,至少10吨,都是向附近农家收购。金火村擅长做瓮里菜的沈大妈告诉记者,今年光瓮里菜的收入已经有25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