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网专题 >> 第四届游子文化节 >>
文字:   打印

盛志勇:年逾九旬进取不休
www.dqnews.com.cn 2013-11-20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开 栏 语 

霜叶红于二月花

  11月23日,德清县第四届游子文化节将拉开帷幕。本次主题是“情归故里,道昇德清”。

  近年来,德清县数届游子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让余光中、余秋雨、白岩松等文化名人先后与德清结缘,让游子文化有了更大的内涵,其影响走出了德清。

  从今天开始,《德清新闻》社会版将联手德清县委统战部,陆续推出《海内海外德清人》栏目,在对这些游子的情况进行梳理的同时,也形成宝贵的记录和史料。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曲《游子吟》穿越时空而来,与英溪河沾着露珠的花瓣一起顺流而下,从唐诗的意境中一直绵延流淌至今天。

  也许,一千多年只是河边桃花飘落的一个瞬间?
  
  德清游子分布在海内海外,人数众多,人材辈出。他们中有科学家、作家、工程师等,更有在外地筚路蓝缕创业和求学的普通人 。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正能量的群体。对德清游子来说,家乡始终魂牵梦绕。

  在他乡,你可曾梦到过家乡的山水?

  游子,一个永恒的主题。

  游子是唐代吟诵《游子吟》的峨冠博带的读书人,游子是当代散落在海内海外的德清人。再过千年,人类可以自由翱翔于星际,仍会有游子吗?是的,那时游子思念的是一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村。

  哲人说: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家。

  有家就会有思念。有思念就会有游子。

  秋浓霜重,窗外枫叶正红。(长弓)                                       

  人物标签

  盛志勇,浙江德清人。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曾任解放军304医院副院长、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等职,早在1996年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科研成果奖58项,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主编和撰写专著27部,是我国烧伤医学专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多年从事创伤、烧伤的研究和防治,为我国创烧伤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把我国烧伤救治水平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国内外烧伤专家评价他“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今年9月27日,盛志勇院士在我县统战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回到家乡德清

  ①

  “今年的游子文化节打算怎么办?”电话那头的盛老询问道。

  11月18日,记者拨通了盛老的电话。静静听完记者的采访意图后,盛老并没有回答他与德清存在着怎样的渊源,反而更关心即将举办的第四届游子文化节。

  “因为办公室还有别的事情,电话里讲不清楚。”“如果有可能的话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这样能讲得详细些。”

  通话时间不长,只有短短几分钟,但盛老和蔼的语言中却透露出科学家特有的严谨和练达。

  对于家乡,盛老一直是关心的。就在今年9月,他来到德清莫干山荫山街,寻访儿时的记忆。每到一个地方,盛老都要拍照留念,留下美好的乡景。他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后每每思念家乡,就可以拿出照片来看看了,像是又回来了一样。

盛志勇院士在进行实验

  ②

  在北京西三环航天桥的西北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矗立其间。在304门诊大楼的西北边,一栋整洁的小楼静静地立在那,楼体上写着“全军烧伤研究所”几个大字。二楼其中的一间即是盛老的办公室。

  作为一名军人,他上过战场,经历过炮火洗礼;作为一名医生,他救人无数,见证了我国现代烧伤从无到有的发展史。综合多篇关于盛老的人物专访及《活着,因你而美丽——盛志勇院士传》,不难发现他对事业的坚持。

  书柜里面整齐摆放的奖杯、奖章和证书,印证着这位老人多年来在医学上的足迹。尽管现在年逾九旬,但仍奋战在烧伤科研一线。从1942年从医以来,盛老一直热爱着医学事业,热爱着所从事的创、烧伤专业,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了解德清城市发展

  ③

  1920年7月1日,盛志勇出生在上海市一个自由职业家庭,但他的故乡在德清县庾村。

  那里有一座十分有名的山叫莫干山,流传着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盛志勇的父亲就是从那山坳里爬出来的苦孩子。家境贫寒,父亲7岁时就给人家当放牛娃……

  盛志勇记不清多少次梦回故乡,去寻觅父亲儿时放牛的足印,追寻莫干山故事中的先人。

  晴朗而平静的一天,这个穷苦的放牛娃走进了一位美国传教士的视野。

  离庾村不远的三桥埠有个教会学校,放牛娃每每赶着牛路过校门口时就好奇地往里张望,张望……牛在山坡上吃草,放牛娃就在教室外偷偷随着那些上得起学的伙伴背诵老师教的内容。

  放牛娃上了教会学校,从那天起他有了自己的名字——盛清诚。他执著地在人生的启蒙中领悟耶稣殉道的大慈大悲和莫干山故事的真谛:不为良相,宁为良医。

  后来他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医学院,并与就读金陵女子大学的罗静安结为伉俪。夫妇俩在住满了贫苦的工人、童工和难民的上海杨树浦开了一个小诊所行医。

  父母的仁爱之心、行善之举和那不朽的莫干山故事,使盛志勇幼小就深受沐浴和启迪,萌发了不小的抱负,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为百姓治病。

  ④

  十年寒窗,16岁那年,盛志勇如愿以偿考入上海医学院。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但处于抗日战争中的旧上海没有给他从医的机会,找不到医院去治病救人。后来经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举荐,他横渡大洋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室进修。

  1948年冬天,修业期满的盛志勇决定启程回国,他的导师却舍不得这位优秀的年轻人,希望他能留在美国。盛志勇承认,美国的确很好,但他却放不下祖国和亲人,毅然决定回国。1948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的炮声响彻长江北岸的时刻,他回到了上海。“我回来了!我回来了……”他喃喃自语,眼眶含着的是一个儿子投入母亲怀抱的热泪。

指导学生

  ⑤

  从美国回来的时候,黄家驷教授告诉盛志勇,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能救中国,也能治国兴邦,中国的医学事业一定大有希望,有志青年一定有用武之地。这句话始终激励着他把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当鸭绿江边燃起战火时,当成昆铁路开始建设时,当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盛志勇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战士。在近70年的医学生涯中,每当国家出现急、难、险、重的情况时,他都置生死于度外,慷慨赴难。

  医生的自豪莫过于技高一筹,救人无数。盛志勇的科研动力,来源于他对患者的挚爱。他珍重患者的生命就像珍重自己的生命。盛志勇在烧伤领域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为在恶火魔掌中侥幸逃生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生存康复的希望。 如今,面对迅猛发展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挑战,盛志勇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自己后半生的最大心愿。他常说,要赢得21世纪中国医学的大发展,使中国的烧伤医学事业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后来者。

  为了年轻一代的茁壮成长,盛志勇教授呕心沥血,一丝不苟。他已经是94岁高龄的老人,每天坐在办公室用他那架英文打字机,逐字逐句为他的学生修改文章,有的文章他要修改3遍以上,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