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人文德清 >> 英溪文苑
文字:   打印

千秋桥与武康城
www.dqnews.com.cn 2013-01-29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在央视《见证》栏目拍摄的专题纪录片《桥与城》中,一座座桥与城市相依相生,见证兴衰荣辱。武康也有一座千秋桥,自古为武康地标,共同经历了1790年的悠然岁月。千秋桥跨余英溪,余英溪之水源自铜岘山,自西向东,穿武康而过,是武康的母亲河,有前溪落花、桂枝春水等胜景。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吴大帝孙权新设郡县,编户齐民,在余英溪北、永安山下草创永安城,是为武康建县之始。同年,永安城东五里的余英溪上,建起了一座崭新桥梁,架通南北,后世文人称“徒杠”,是仅能步行的木质方桥,因为官方出资,地处官道,民间简化地叫为“官桥”,就是千秋桥的前身。此时的千秋桥,尚是武康附郭,阡陌桑麻,翠柳寒烟。而到六朝武康已是繁华之地,城市建筑不断东扩,千秋桥畔开始房屋林立,人烟稠密。立于桥头,既可看落花美景,亦能遥望曼妙歌舞的风流人文。

  唐广德二年(764),几经迁徙的武康城搬到了千秋桥北堍。当时的县令庆澄“舆瓦砾、伐荆莽”,重建武康城,余英溪三面环绕,开浚为护城河,立城门四座,为“抚耘”、“朝恩”、“怀安”、“平远”。千秋桥地处县城南方正午位,余英溪流经千秋桥的一段因处县治之前而定名“前溪”。城在北,桥在南,千秋桥与武康城终于连为一体,这种格局,此后千年不改。

  南宋初建炎年间,武康城毁于金兵的战火,千秋桥也同样惨遭厄运。而战火初平的绍兴年间,县令钟燮故址重建武康,规制复备。县令曹绛即刻募邑人重建千秋桥,因为此桥既是贯通要津的需求,也是武康城的象征。武康临近南宋都城近畿,再次进入繁荣时期。此时的千秋桥,往来南北,人流如织,近观锦绣前溪,遥听晨钟暮鼓,还能有幸看到苏轼、毛滂等人交游酬唱。

  明初的武康繁华渐远,夏原吉经江南时留诗:“湖州武康县,僻在群山中,人稀官事少,土沃禾稼丰。”武康演化为风光优美、民风淳朴的田园城市。而明清两代,武康一直处于“县无城”的状态,不再有城墙、城门。但是千秋桥对于武康的重要意义,从未更改。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李大春重建千秋桥。因使用频密,百余年后的正德十四年(1519)毁坏。嘉靖十八年(1539)知县陆奎章开始谋划筹措,二十年(1541)知县廖暹动工,二十五年(1546)知县余启竣工并写下《千秋桥碑记》。这次重建历三任知县殚精竭虑,经六七年艰辛施工,顺应民意,政通人和。建成后的千秋桥长四十丈(合120余米)、高四丈、宽一丈七尺,为六孔石拱桥,如长虹卧波,颇为雄壮。并正式定名“千秋桥”,“欲祈巩固不朽,为武康千载之利也”。

  此后的清康熙十四年(1675)改为三孔。1980年,改为水泥平桥,而拱券多用旧石。今日的武康崭新亮丽,千秋桥仍如忠实的老仆人,未曾变动迁移,刻录着武康城的深远记忆。倘有一天,千秋桥回复旧观,再次展示文化源流,成为武康乡土情怀的根系,则又是一段桥与城的佳话了。

作者: 费胜成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