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4日讯 两千多年前,在湘江之滨上演过一场祭祀,由男巫和女巫扮演的湘君、湘夫人等人(神)翩然登场。诗人屈原记录下这个场面,从而有了流传千古的《九歌》。
3月8日至9日,有一场《九歌》在杭州红星剧院开演,只不过,这次导演换成了林怀民。演出者,是云门舞者。他们以屈原的诗篇《九歌》作为想象力的跳板,在舞台上呈现了一场剧场祭仪。
如此一部对林怀民来说充满了情感和故事的作品,将给杭州带来怎样的震撼?
最具云门精神的一部作品
《九歌》从灰烬里重生
林怀民来过杭州无数次,从2009年的《行草》到2010年云门西湖户外公演到2011年《流浪者之歌》,再到2012年的《云门2》。
但《九歌》对林怀民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因为,这是最有云门精神的一部作品。
事实上,这部作品在2007年就曾经封箱。今天还能看到这部作品,是因为2008年的一场大火。摆放《九歌》面具的箱子烧得崩裂,但存放其中的面具却完好无损。只有“湘夫人”的面具蒙上了一层灰而已。
“面具是有灵魂的。”林怀民说,“在火灾废墟中,没有被烧掉的《九歌》面具给了云门莫大的鼓励!”
林怀民说:“我本是个喜新厌旧之人,但《九歌》让我觉得,冥冥之中我不能封箱。”
于是,云门开始重制布景,重建舞作,巡回演出。
就像一部音乐旅行日记
云门《九歌》这样产生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叙事宏大,要用舞蹈的形式把它呈现在舞台上,谈何容易?
林怀民的创作一向以传统文化为表现内容,他心仪《九歌》多年,却找不到编创舞作的切入点。因为这个切入点实在太难找了。
1986年,林怀民首次到印度尼西亚峇里岛旅游,大为心怡。鸡蛋花无声飘落在荷花池畔。岛民晨昏祭拜。田地收获时,村民一面割稻,一面歌唱。祭师启动仪式,女童合眼起舞,熊熊火把映亮舞者衣饰上的金纹。林怀民觉得,这就是他心中的“楚地”。后来,林怀民又从贺兰山脉初民岩画图像,找到巫觋扮神面具的原型。
1993年,《九歌》在台北首演。这部有如林怀民旅行日记的作品,以《迎神曲》开始,《送神曲》结束,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的亚洲传统音乐和当代打击乐起伏流转,几乎打破了观众时空想象的限制。
尾声,全体舞者点亮800多盏烛灯,点点灯河有如天上人间,这灵感也来自于林怀民多年前在巴厘岛借住民宿的偶遇。
《九歌》之美美到极致
林怀民令人热泪盈眶
台湾著名作家蒋勋这样评价《九歌》:所有版本注解的《楚辞》,最好的就是林怀民的《九歌》,他颠覆得最厉害,不过,他真的让它活过来了。
著名作家余秋雨也觉得《九歌》在这个古怪的时代显得很特立独行。“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作品,让人热泪盈眶,前面每一段都是极其美丽,后来一直走,走到精神领域了。”
“颠覆”是之前很多人对林怀民《九歌》的印象。
《九歌》里,云门的舞者在美轮美奂的舞台中央,将身体伸展成各种难以想象的姿势,“云中君”来了,“湘夫人”在里面变成了永远等待爱情的女人。
在《九歌》里,两千多年前楚地的迎神祭神仪式被设计成一个由荷花、莲池、烛光、面具组成的舞台。舞台设计为美国剧场泰斗李名觉,他从林怀民强调的楚地水泽繁花的意象出发,引用画家林玉山画作《莲池》,创作了荷叶荷花满天的景片,演出时,可以让每个观众惊叹,“林怀民和李名觉连手合作,强化了观众对美学的感应。每一抹灯光,每一次肌肉的弯曲,都是一桩盛事。”
林怀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用最现代的方式,讲述最美丽的传统中国文化。看来,这次《九歌》将在杭州展现非同寻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