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德清新闻网投稿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好人网 >> 文明五心
文字:   打印

湖州市“文明五心”好公民
www.dqnews.com.cn 2012-08-20 德清新闻网

热心好长者

朱兰香

  在朱兰香家隔壁住着的一位老人,由于子女又不在身边,老人经常是一个人在家,于是,好心的朱兰香主动上门陪老人聊天解闷,经常帮助打扫卫生。有一次,老人生病发高烧,子女又回不来,朱兰香知道后将她及时送去了医院,并悉心照顾,陪她吊完水、又将她送回家,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对于村上的孤寡老人,朱兰香也是照顾有加,逢年过节总会买些礼物送去,平时也经常陪他们聊天解闷,帮他们打扫卫生,有时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把老人们当成自己的亲人。

  前段时间,我们村上有一个外地来的孕妇生孩子,由于是外地人,所以没有照顾,朱兰香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经常去照顾,帮我做饭洗衣,照顾孩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梅信宝

  梅信宝退休后,依然热心村务。2001年,他和村小组的几个村民一起商量发动村民捐款重建了被洪水冲垮的桥,那些日子,经常能看到一个瘦长的老人走家窜户的募集建桥资金,他还步行或骑上自行车到其他村里去发动募捐,受他的影响下,群众纷纷解囊捐款。在建桥的时候,还亲自参加劳动,三餐自己解决还不要一分工钱。这件事,到现在还广为当地人传颂。他会弓着腰背将路上的石头搬开、他会自己冒雨挑土填平因雨水冲刷出现坑坑洼洼的公路、他还会自己出钱为高远山通往山路的山涧上建桥。

  在湖家埭村,人们都知道梅信宝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同一件事。那就是逢年过节,他都会亲自买上慰问品给村里的鳏寡孤老、军属、烈军属送去。他非常关心年轻一代,时常向村里人了解村他们子女的情况,有时村里人还会来请教他教育自己的子女的方法。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梅信宝一直很关注灾区的情况。当看电视上说有共产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支援灾区这样一件事时,他激动了一晚上,第二天清早,他骑着自行车走了十几公里的路来到镇上交纳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他只说了句“这下我放心了”话之后就匆匆离开了。之前,他已经到镇民政处向灾区捐过款了。

谢连顺

  今年69岁的谢连顺是钟管镇东千村人,退休后的他,仍热心于公益事业,什么修桥铺路、清理路障、村庄整治中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新来的自来水收费员人生地不熟,老谢主动当起了带路人,一家一户的带路收取,而现在农村大多数家里没人,老谢就主动帮他代收,不要一分报酬;在前年全县搞非物质遗产调查时,他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条,什么原来的水田灌溉、水利设施、养蚕的习俗、桥的传说等等,做到尽量不遗漏,为村的非物质文化调查做出了贡献。

  前年洛舍仲家7组的一对夫妻俩从新市购摩托车途经东千,出了车祸,当时受伤男人被过路车送医院抢救了,女的躺在路上,围观的人们以为死了没人肯救,他和另一村民拦车把受伤女人一起送往医院抢救,并一直守护在她身边,送她去拍片、挂号,进监护室时,女的金项链和手表,医生都让他代为保管,等她家人到医院后,再转交给她的亲属。她和家人感动涕零。

  老谢不仅自家团结和睦,还热心协调邻里纠纷,缓解社会矛盾,努力将不稳定因素菜消灭在萌芽状态。邻居有困难也是尽力帮助,邻居家里闹矛盾,老谢知道总是主动前去调解和说教。

孝心好儿女

王菊英

  家住钟管镇青墩村顾介坝的王菊英,20多年来,与婆婆两人有商有量、和和睦睦,不是母女、胜似母女。

  王菊英的婆婆年事已高,一直以来身体不好。只要婆婆稍有点头疼脑热,王菊英不论有多忙,总是赶紧请医生来家里为老人看病。记得有一年冬天,因为婆婆白天有点感冒,夜里放心不下的她起来去看婆婆,而老人正发着高烧迷迷糊糊的。王菊英一摸婆婆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看表才一点多,熬到天亮老人肯定受不了,怎么办?王菊英披上大衣就去请医生,冬夜的寒风冰冷刺骨,连医生都佩服她的孝心和勇气。

  2004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她把自己的理发店从镇上搬到了家里。有人问她:镇上的生意那么好,搬到家里多可惜?王菊英笑笑说,“我也要有老的那一天,没有什么比照顾老人更重要的了。”2005年冬天,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卧床不起了。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可王菊英两年来每天端茶送饭、洗脸梳头,还给老人擦身子换衣服,有说有笑在精神上安慰老人。天气晴好把躺椅搬出来,铺上软软的垫子,和丈夫一起把婆婆抱出来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王菊英用行动诠释了尊老敬老的中华美德。经过王菊英的精心照料,八十多岁的老婆婆病情逐渐好转,现在能稍走动走动了,她逢人便夸自己有一个好媳妇。

杨锦海

  男,1957年11月出生,万家缘纺织有限公司。作为儿子,他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孝顺老人,在忙碌的工作过程中仍然坚持抽空陪伴老人,是出了名的孝子。每每看到母亲脸色不好时,杨锦海总是“检讨”自己,想办法让老人高兴起来。言传身教下,他的妻子朱月勤对婆婆百般孝顺,几十年如一日,给老人洗衣服、洗头、洗脚,把婆婆打扮得干净利落。而且不管农活多忙,从不耽误给老人家热茶做饭。他的儿子和女儿也很敬重老人,一有闲暇,常常给老人捶背揉肩,说笑话“讨”奶奶欢心。儿子在北京读博,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回家问爷爷奶奶的身体状况。女儿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读大学,总是抽空回家看望爷爷奶奶。

  去年,在母亲心脏病严重,医院已发下病危通告的情况下,他告诉医生,不管花多少钱,也要治好母亲的病,延长母亲的生命。在母亲住院治疗期间,他和妻子都向厂里请假,一心在医院照顾母亲,给母亲喂药、喂食、洗衣洗澡等等,并鼓励母亲要为了孩子们坚强地克服病魔,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最后,在花去将近23万的医疗费后,母亲的病终于得到了好转,可以出院回家休养。而杨锦海和妻子,由于身心劳累,则瘦了一大圈,但是他们认为再苦再累,只要母亲没事,一切都值得。这一孝举被德清电视台发现,电视台工作人员马上派人采访了杨锦海,请他谈谈自己的感受,而他只是说这是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做的。

  杨锦海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对村里的其他老人,也十分敬爱和关心,他常常给一些孤寡老人送去一些自家种的瓜果蔬菜、日用品等。他常说,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己不仅要对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关心爱护其他需要帮助和关爱的老人,付出的这一点点可能微不足道,但他认为非常值得,这个社会需要帮助的老人太多了,他会尽他所能。

周菊英

  周菊英,54岁,德清县粮食收储公司的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几十年来,她尊老爱老、和婆婆田凤来和谐相处,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感人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敬老爱老的赞歌,真情感人的婆媳情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2005年,80高龄的婆婆患了老年痴呆症,每天吃完午饭后,就会去收邻居家晒在外面的衣服,还经常骂人家是贼,弄得邻居们怨声载道。每次都是周菊英默默地跟在老人后面,向人家赔不是,等老人回家午睡后就悄悄地把衣服还给人家。用心良苦的周菊英因为此事被婆婆骂是经常的事,但不管老人骂得多难听,周菊英总是笑笑,一句怨言也没有。

  2008年12月,婆婆田凤来不慎摔倒(右大腿股骨裂),化了3万多元手术治疗后回家卧床休养,为了便于照顾老人,周菊英让婆婆住进了自己的房间,并且把自己睡的硬板床让给老婆婆睡,自己和丈夫睡在旁边临时搭的小床上。躺在床上的婆婆自己不能动,周菊英就喂她吃饭,连大小便都是周菊英用器具接出来,经过周菊英的精心照料,卧床近一个月的婆婆没有生一点点褥疮,渐渐地,能拄个拐杖慢慢行走了。老婆婆见到人就说自己福气好,碰到了个少有的好媳妇。

  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1月,84岁高龄的婆婆又摔了一跤,新伤加旧伤,这次摔得没有办法再动手术,至今一直瘫痪在床上,吃喝拉撒也都在床上,周菊英又一次默默地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任务。夏天为了让婆婆睡得舒服,她每天都用热水为婆婆擦身;冬天,为了不让婆婆的小便弄湿床铺,她细心地做了好多棉垫子垫在婆婆的床里上。因为长期卧床的缘故,婆婆的身体已经不能伸直,只能一直蜷缩着,大小便都成了问题。老人经常让屎尿憋得难受。为了减轻婆婆的痛苦,周菊英硬是用手把婆婆的屎一点一点地抠出来。由于周菊英的精心照顾,老人的脸色一天比一天好,胃口也慢慢好起来了,而且婆婆已经像个小孩一样,对周菊英有了依赖性,什么事情都喜欢叫他,还说:菊英做得比两个女儿都舒服。为此老人的两个女儿开玩笑地说有点“嫉妒”母亲的偏心。

赵翠梅

  1997年的一天,赵翠梅的婆婆因患重度脑溢血突然昏迷,生命垂危。医生告知赵翠梅,病人即使活下来,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但是赵翠梅一再坚持要求抢救。

  经过治疗,婆婆虽然活了下来,但智肢严重残疾,不会说话,不能行走,从此,赵翠梅挑起了照顾婆婆的担子。

  刚从医院回家的婆婆整天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饭菜须喂着吃。更困难的是,婆婆的大小便失禁,赵翠梅常常打着恶心为婆婆换衣裤,擦身子。当时,赵翠梅的孩子才出生九个月,家门前经常挂满婆婆和幼子的尿布。为了给婆婆治病,赵翠梅及家人四处借钱求医,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治好婆婆的决心。脑溢血带来的智障,使婆婆情绪波动很大,且语无伦次,经常会无缘无故骂人。赵翠梅心里难受,但从来没有在婆婆面前流露。

  十年过去了,在赵翠梅精心的照顾下,婆婆能够扶着板凳行走,智力也有所改善。

知心好邻里

沈林法

   电工出身的沈林法,这么多年来自己都记不清帮助过多少邻里乡亲。哪家电线坏了,哪家要安装电灯,只要邻居喊一声,他总是随叫随到,从来不计报酬。不善言辞的他,对于大家的夸奖,总是憨憨的笑笑说:“乡里乡亲的帮这点小忙,谢啥,帮助别人就是自己的快乐!”

   去年5月晚上10点多钟,组里邻居忻松法家里突然停电,当时正值春蚕饲养,停电后喂蚕很不方便。后来忻松法拨通了沈林法的电话,已经入睡的沈林法听到手机铃声响后起床就骑着摩托车带上工具到忻松法家里开始检查线路,进行修理。原来是触电保护器损坏,必须换上新触电保护器。幸亏沈林法家里还备有一只,于是,又骑着摩托车返回家里拿。这天晚上安装好之后,已经是晚上12点多钟。

   沼虾养殖户李建松,饲养沼虾面积30多亩,养殖沼虾必须用增氧泵增氧。去年7月16日晚上11点40多分,农用外线发生故障,增氧泵不能运行,可能造成沼虾的死亡。当时,养殖户李建松很焦急的赶到沈林法家,叫醒已经熟睡的他。醒过来的沈林法马上骑着摩托车带着李建松到养殖场地进行及时修理。一小时后,增氧泵恢复正常运行,李建松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总之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陆信法

   陆信法所在的村庄里,有一位名叫章掌财的精神病患者,因患有精神病,多年前妻子就和他离婚了,儿子也一直在外,发病时生活不能自理。陆信法时常去关心他,每年冬天要为他买棉袄、被子、棉花毯子等可以御寒的东西,夏天又要为他准备短裤,背心等东西,因为家里就他一人,所以陆信法时常过去看看,他的生活用品是否还有。按照有关政策,还为他办理了低保,使他的生活有了最低的保障。

   去年5月陆信法的邻居盛阿子家发生火灾,陆信法不顾生命危险,奋力救火。盛阿子家的房屋、家用电器、衣服等等都烧的一无所有,产生了消极的念头。陆信法经常找他谈心,不断地鼓励他,不断地安慰他,并忙着为他跑保险公司理赔,跑镇政府办理建房手续。经过陆信法的努力,盛阿子终于恢复了信心,重建了家园。

  陆信法所在渔业组,有15户外塘养殖户,每年的冬季都要拖鱼,拖鱼所需的鱼网、木船等工具,他总是提前准备好,每户养殖户拖鱼时总有他忙碌的身影。零下几度,水上都结着冰,他总是认真仔细地为每户养殖户记好帐,哪怕是手冻得不听使唤。

周水荣

  周水荣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开发区王母山村裕丰二组小组长,他十分关心集体,注重团结群众,促进邻里之间、家庭所在村之间和谐相处。多年来,在和邻居的相处中,总是相互帮助,相互关心,遇事相互协商,从未与邻邦里争吵过,每当邻里有困难时,他总是主动上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

  过去,农村里很多人都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体,认为一点小病忍忍就过去了,再不行就自己买点药对付下。对此,周水荣作为一名“赤脚医生”,总是主动帮人家诊断,对感冒咽痛等小问题他也有妙招:他在房前屋后种了夏枯草等常用中草药,供大家不时之需。现在,大家有个小病小痛的都喜欢向他请教,对此他总是不厌其烦,热心相助。在他的影响下,附近村民都非常注意饮食的安全健康,开始注重养生保健,有助于预防各种传染疾病的传播。同时,他还义务参加家禽家畜防疫培训班,担任本村村级防疫员,利用空余时间无偿为村民服务,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及村委春秋防疫工作,获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不仅如此,他对于自身的学习也很重视。坚持学习国家各种法律、法规,遵守村里的规章制度。2007年,他顺利通过组织考察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在积极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活动的同时,他还经常利用与其他村民共同生产和闲聊的机会向大家宣传法律、法规,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从不涉及毒品、赌博、暴力、纠纷、事故、邪教、犯罪等,为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嵇阿炳

  一、关心村民,为建设和谐葛山献计献策

  在葛山村提起嵇阿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到解决村里苦难,小到家庭琐事,村民都说找嵇阿炳准没错。当有不知情的外村人出于好奇问起时,总是有人争着解释,说嵇阿炳对他如何关心、照顾,等等。闲时,嵇阿炳还义务帮忙打扫村内公共场所,从不计较得失,看到村内公共绿化无人管时,他总是动手打理,为葛山村这个大家庭倾注了许多心血。

  嵇阿炳就是这样一个闲不住的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美化葛山村,建设和谐葛山,他总是义务帮助村里搞宣传,帮村里发放宣传手册,挨家挨户,不辞辛劳。有的村民不识字,他就耐心的把宣传资料解释给他们听,使他们了解村内的政策。

  二、调解邻里纠纷,化解双方矛盾

  每当邻里之间发生矛盾,嵇阿炳总是热心的帮忙调解,调查矛盾产生的原委,然后做双方的思想工作,直至化解矛盾才罢休。

  三、关心外来务工人员

  嵇阿炳是个热心的人,不仅体现在他对待本村村民中,也体现在他对外来务工人员中。葛山村砖瓦厂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之中有只身前来打工的,也有拖儿带女来这里讨生活的。他不仅引导周围的群众善待他们,还经常将家里闲置的物品送给他们。节假日,他会主动去看望他们,看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和他们拉拉家常,以慰他们的思乡之情。

尽心好员工

丁西林

  丁西林是全体员工民主选举的工会主席,担任设备科主管职务,长期以来他在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积极性高,能积极配合公司各部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公司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务实勤奋、不辞辛苦

  丁西林入厂时时,公司条件相当简陋,当时担任办公室主任的他,每天起早贪黑,从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招工、人员安置等各方面的工作,都是他经手一件一件办起来的,半年下来公司基本可以组织生产了,丁西林却瘦了整整二十多斤,但他没有任何怨言。

  身为公司工会主席,他总是能走进生产第一线员工的生活圈,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状况,主动发挥工会组织凝聚力作用,积极活跃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营造和谐、健康、团结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公司的发展和稳定。在他领导的工会积极创建下,公司分别荣获“德清县2008年度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湖州市2009年度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丁西林本人亦被评为德清县工会先进个人。

  作为设备科主管,他还积极疏导属员思想,让属员明白这是学习、锻炼、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很好的机会,要求大家用心学习积极配合公司新项目的开展,他本人也以身作则,调试、保养机器设备、新开生产线,加班、加点总是做在最前面,就这样调动了属员的工作积极性,出色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王金刚

  王金刚同志,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室内装饰专业,德清三合人。自2004年毕业后,在浙江莫霞家私从事家具设计。2007年起担任莫霞的主设计师工作。三年来为莫霞设计出各种民用家具285项,其中申报国家专利148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140项。公司在省家具协会的指导下先后六次参加中国国际名家具展览会。在参展的3200多家中外家具企业中,先后获得金奖三项、铜奖一项、创意奖一项、优秀奖八项。“莫霞”家具在全国家具业内已成为引领潮流企业之一。

  在莫霞事业和家庭的天平上,他总是重前者轻后者,把莫霞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在企业中他不仅团结同事、帮助同事,同时以良好的人格和作风帮助其他职工。在技术部现有设计人员11名,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生活难以适应,王金刚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2009年有位外地职工发高烧,他照顾这位同事一晚上,第二天照常时间上班不喊累。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王金刚同志在千秋广场捐款中捐出500元。在技术部不仅传授设计经验,更以如何做人做事教导所属人员,使他们爱岗敬业,时刻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集群体智慧,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企业职工。现在,莫霞实业的设计人员,都成为精兵强将,组成一支强有力的设计团队。2010年3月再次参加中国(广州)名家具展览会,由他们设计的卧房系列家具获得金奖。为莫霞家私走向全国做出了贡献。更为难得的是王金刚同志在家中更是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在企业、社会中都有良好的口碑。

沈文荣

  沈文荣同志是1996年从建厂时进入德清新康化工有限公司上班的,经过多年的培训和教育,使他充分理解了忠诚敬业、开拓进取、学习创新的企业精神。

  一、善于学习,提升能力。作为一名普通员工,他从进厂以来,一直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岗,尽心尽责。通过自费参加电大课程和镇成校培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争做一名合格的员工。

  二、善于深入,创新节能。他深知,作为一名绕结车间的操作工,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厂部下达的生产任务,他总是主动深入车间了解情况,掌握操作技术要点,凡事做到心中有数。他在实践积累中发现了煤燃烧不充分现象,研究发现改变每次的投煤数量,能解决这个煤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每年能为企业节省资金60余万元。

  三、毫无保留,传授技术。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勤勤恳恳,不怕吃苦,从不迟到早退,有时车间调换了新的员工,他总是主动帮助新的员工,毫无保留地教他们学会操作技术,可以说是带出的徒弟都有50余人了。长期以来,他总是不折不扣按时完成厂部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并且得到了厂部一致好评。

爱心好市民

朱兆玉

  今年已57岁的朱兆玉是钟管镇供销社退休人员,现为南湖社区居民小组长,她为人和善、见义勇为、热心公益,是社区居民眼中人人赞誉的“爱心好市民。”2002年退休后,她不甘寂寞,潜心创作,掌握了一套又一套的健身操法,还吸引和带动了周边30多名居民加入了文艺团队。在她的引领下,先后创办了女子腰鼓队、木兰扇队、女子门球、气排球队等多支队伍。朱兆玉带领这些团队还在湖州、德清等地全民健身操展示和文艺调演中获得一二等奖。在闪耀光环的背后,却是她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付出,去年她因排练操劳过度而先后住院。更令人钦佩的是,她还先救过两条人命。那年冬天,一位小孩子在河边玩耍不幸落入河中,眼看就要沉入水中,见到后的朱兆玉奋不顾身跳过去把他救了起来,小孩救活了,自己却得了病。去年夏天,一位老太太在河边洗衣也不小心掉进深水池,当时许多人在河边看却没人敢去救,阿玉不顾自己刚开刀后虚弱的身子扑进河里把老太太救起。

  她还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社区里只要有人生活困难,她总是主动去帮助别人。他还善于关爱老人,有空时候,和社区里的老人们打打球,聊聊家常,嘘寒问暖。她社区的一户人家身体不好,家人又都上班的,她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的重任。一次,当她前去探望时发现没人应,原来那人晕倒在地了,她立刻叫上了自已的丈夫,把她送进了医院,一边通知她家人,一边照顾她,直到她家人都到了,病情也有所好转了,才回家。还有一次,朱兆玉发现邻居家的老母亲靠在椅子上,脸色铁青、口吐白沫,已说不出话了,见势不妙,她二话没说就用三轮车把人送进了医院,这才挽救了邻居的一条命。

  平时遇到天气变脸时,她就会帮邻居收好衣物,并叠得整整齐齐送到小区居民家中。遇到左邻右舍家的孩子放学了,没人照顾时,她就会主动承担起义务照看孩子的重任。现在她虽然搬离了这个社区,但他们会常常带着好吃的来她家看看,客气的就像是一家人一样。

朱建华

  今年刚过天命之年的朱建华,1986年就担任了东衡村村干部,现在是村委、民兵连长。在村干部的眼中,朱建华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老娘舅”式的大好人。

  今年2月11日下午,朱建华与哥哥朱阿多、弟弟朱建忠在雪天天下水救人义举广为流传,湖州日报还专门进行了报道。事后朱建华还被德清县民间设奖组织授予了“见义勇为奖”;事隔两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桥南组一位村民发生车祸,一名杭宁高铁工程施工人员被撞,伤情严重,须送杭州医院救治。当事人双方在处理事故中发生纠纷。朱建华赶往现场调解,平息矛盾。随后与伤员一起前往杭州。直到晚上6点多,院方告知伤员没有生命危险,他才匆匆往回赶。

  又过了几天的年初八,村里突然接到火警电话,朱建华骑上摩托车就往着火点赶。原来几个小孩玩火引燃了杨家坞山林,孩子被蔓延被火势吓呆了,一会儿灭火队也赶到,朱建华妥善处理孩子离开,立即与灭火队员一起奋力灭火。2小时后,山火扑灭。山林保住了,在烟熏火烤中,朱建华气喘虚虚,汗水淋漓。

  朱建华见义勇为的事情数不胜数,的确,在当地村民心目中,朱建华是个热心肠人,村民家中有大事、小事、为难事总想告诉他,请他帮忙。朱建华的电话时常响起,白天晚上接了电话就走。为此妻子曾有过怨言,慢慢习以为常。如今,朱建华的电话是村民心中的“110”。

  朱建华不仅热心为村民解决家常事,还为村民办大事。

  1997年,屯山组的42户人家可以入股石矿,当时规定,每户出资2万元,但是其中的22户一时拿不出钱,有的想放弃。朱建华一边说服村民要眼光放远点,一边以他个人的财产向银行担保贷款44万元,促成42户农户全部人股。如今,这些农户早已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2001年,草塘村与东衡村合并,第二年,村两委会对先盖办公楼,还是先解决村民安装自来水的问题进行商量。时任村委会代理主任的朱建华和支部书记都提议缓建办公楼。在实施自来水安装工程中,有的农户拿不出个人出资部分的钱,为了这项造福村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朱建华主动掏钱垫资,还向一些特困户表明,这钱还不还由他们定。

  “99630”抗洪中的事,虽然已经过去了10多年,但是村民们至今记忆犹新。

  在抗洪中,朱建华连续数天没有合眼,得了感冒,高烧39度,实在熬不住了,去医院挂点滴。这时传来了第18组堤塘跨塌的消息。朱建华拨掉针头就往出事点赶。危急时刻,朱建华毫不犹豫跳入缺口内,其它村民也随之跳入,经过全力填堵,洪水终于被挡了回去。而此时,朱建华瘫倒在堤塘上,村民们把又他送进了医院。
在东衡村干部和村民中,关于朱建华的事可以说出很多很多……

  朱建华为人朴实、真诚。朱建华就象许许多多工作在农村最基层的村干部一样,并不特别,但是走近他,了解他,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沈金初

  沈金初同志是德清县新安镇城头村村民,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到大上海做起了五金生意,当上了经营业主。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本,也拥有了固定的客户资源,在本世纪初,他开始占有市场,生意逐渐好起来了,全家人都去了上海经商,还开了三家分店。

  一、自己富了,帮助村里人解决工作

  沈金初为人诚信,买卖公平,生意也越做越大,经济也逐渐宽裕起来。但他自己生活好起来后,没有忘记本村的困难群众,他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村民招收到他公司打工,年工资收入3-4万元,使好几户困难家庭摆脱困难状况,通过老沈的帮忙,有的还盖起了三层楼房。

  二、热心公益,捐款捐物帮助他人

  近几年来,他多次帮助家乡父老乡亲,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也多次慷慨解囊。为改善镇敬老院内孤寡老人的生活,他捐款一万元。在村里桥梁改造和小组村庄道路建设时,由于工程量较大,资金也相对缺乏,他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捐款1万3千多元。在前年镇中学建造食宿楼时,他又一次性捐款10万元,为发展乡镇教育事业尽了一份力,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他在春节回家期间还经常对本村的困难老人捐送生活费,有的一、二百,有的三、五百,累计达5000多元,在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他积极参加抗震救灾献爱心活动,共捐款近一万元。沈金初同志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甘于奉献,诚信经营,乐于助人,他是一位爱心人士,为推动德清县的精神文明建设,争做道德好公民,倡导社会新风尚做出了榜样!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