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德清新闻网投稿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在线
文字:   打印

朱家村,吞吐了全县22%的货物
www.dqnews.com.cn 2012-07-16 德清新闻网

  在三合乡,临近杭宁高速公路旁,有一个依靠船舶搞运输发家致富的村子——朱家村,全村337户人家,载重达数百吨的“铁驳子”船竟有125艘,平均每两三户人家就有一艘,几乎有一半村民是靠船吃饭,也是靠船致富。

  记者从县港航部门了解到,2011年,我县共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458万吨,而仅朱家村,全年货物吞吐量就达780万吨,占到全县的22%,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运第一村。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在周边地区颇有名气的运输专业村。村前的湘溪里,满载着石料的“铁驳子”一艘接着一艘,缓缓驶出闸门,奔向杭州、上海、嘉兴等地。今年,朱家村正在大力建设和美家园,村民说,今后,村口还会竖起一座大型船雕塑作为村标,让进村的人一眼就能看到。
  当天,村支部书记计卫全向记者介绍了这个运输专业村的前世今生。

  1977年前后,因为村里有一个小石矿,为了把石料运出去,村里组建了一个小“轮拖”(船队),由一艘拖轮、五艘平均载重12吨的水泥拖船组成。1980年,小“轮拖”解散后,计有庆、陈福民等四位村民自己掏腰包买了小水泥船,开始搞个体运输。三合乡石料企业众多,矿山上出产的石料大多要依靠水路运往外地,占有先天地理优势的朱家村民们揽起了运输活,水运业也就这样慢慢发展起来了。那时,对村民来说,买艘运输船发家致富是最快的途径。

  计卫全的另一个身份,也就是村里最大的“铁驳子”运输队负责人。目前,仅他手下就有9艘平均载重400吨的运输船。回忆起自己当年创业的经历,计卫全仍记忆犹新。他说,1982年,17岁的他初中毕业了。当时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又多,他找不到工作做,就帮人开了3个月船,结果分到了1500元钱。“那可是个大数目啊,那时候城里人每个月的工资也就20元。”初次尝到了甜头的他决定:买一条属于自己的船。不久,他就花800元钱买了一条载重8吨的小水泥船,专门跑杭州运石子。第二年,他花9600元换了一条水泥外壳的40吨柴油机挂桨船。1991年,计卫全又换了一艘150吨的“铁驳子”,1998年又换成了300吨的大铁船,此后,他于2000年、2003年、2004年又分别买了3条船。去年,县政府出台了鼓励发展水上运输业的扶持政策,计卫全又贷款买了6艘“铁驳子”。

  2006年,计卫全接到了一宗大单生意,为杭浦高速公路建筑工程项目运送石料。光靠他自己的4条船已经忙不过来了,于是他组织了船队,两年里共运输了100多万吨石料。计卫全现在是村干部,他还是湖州市船员协会的理事,利用船员协会开会的机会,他经常把一些新的信息带回村里,并把业务介绍给乡亲们。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帮助村里的运输户们办理各种证件,以及处理一些磕磕碰碰的杂事。

  俗话说:“天下第一苦,摇船打铁磨豆腐。”计卫全说,开船跑运输是个苦活、累活,冬天船上寒风刺骨,夏天酷热难当,若赤脚走在甲板上,脚底都会被烫出泡来。正是因为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村里有许多和他一样当初家庭困难的年轻人选择了这一行,并慢慢走上了富裕路。像他家共有6个兄弟姐妹,如今有5个都在从事运输业。

  计卫全告诉记者,多年来,村里只要有人想买船,村委会就一定会大力支持,并帮助他们积极争取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截至去年,全村村民共贷款高达2900万元,农村合作银行给予了村民们极大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三合乡成立了石料运输协会,积极为运输户们提供服务。像湘溪港上的新斗门以前经常堵航,自从石料运输协会派专人进行管理后,堵航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这些年来,港航部门转变作风、提高服务的行为,计卫全他们也看在眼里。“去年,湘溪闸建了签证点,我们就能直接在家门口办证了,省了不少油费。”计卫全说,光他的9条运输船,办理签证业务一年就可节省下近三万元的成本。

  随着矿山行业越来越受到限制,朱家村水上运输业的发展也将面临瓶颈。对此,计卫全和村领导班子也早已开始了新的谋划。“以后,肯定还要往水上运输这条路上走,希望能搞特种船舶运输业,发展大港航,如集装箱船、水泥横灌船。”计卫全充满期待地说,他们的长远梦想是村里年轻一辈能把运输船驶进长江,驶入大海,让朱家村水运业继续红红火火下去。

作者:记者 祝丽萍 通讯员 姚学良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