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德网之声
文字:   打印

我们身边的好人
www.dqnews.com.cn 2012-03-02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他们以平凡走进了公民道德馆
他们又以平凡走出了公民道德馆
他们平凡得如同我们自己的生活
但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温暖了大家
告诉大家: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他们是一滴水,滋润着一寸土地
他们是一线阳光,照亮着一份黑暗
他们为我们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
他们在物质上或许并不富裕
但他们善良、乐观
一滴水,一线阳光,
可以集合成爱的波涛,汇成美的海洋
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好人
一群快乐的好人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无私地奉献社会

记者 程昊 通讯员 万兴福/文 宣宏/图

陆松芳

人物标签

  年龄:81岁
  身份:一个拉着平板车叫卖煤饼的老人。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2008感动中国候选人、2009浙江省道德模范、2009德清县劳动模范

感动理由

  陆松芳的事迹告诉我们,快乐来自给予。当我们从帮助别人中获取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关键词:朴素

  2月28日,记者到新市采访陆松芳。和老人相熟的南昌社区主任翟永梅通过老人的邻居确认了老人正好在家中,于是,我们直接来到了老人位于新市镇老街上的小屋。
  为我们开门的陆松芳和三年前的照片上相比变化不大,面色赤红、精神矍铄,但是身子略有些佝偻。老人热情地将我们让进了屋中:“谢谢你们来看我!谢谢!”
  老人的屋里没有想象中那么破旧,进屋靠窗台处有了一张写字台,写字台还配有一把靠背椅,这也是老人屋里除了床以外唯一能坐的地方。后来记者了解到,这张写字台和靠背椅是新市镇供电局在2009年送给老人的,是因为看到老人屋里都没有像样的坐下吃饭的地方。除了那盏10瓦的电灯,老人家里还多了一样电器,一台电饭煲,是2010年春节范大姐来看望老人时临时买来送给老人的。不过,除了这两样像样的东西,剩下的就是一张旧床、一口旧钟。
  原来,今天是陆松芳难得的“休息日”,如今老人不用自己到煤饼厂去拉煤了,原政府大楼有一间屋子成了他的“仓库”,煤饼厂会定期给老人送来煤饼,昨天老人刚把煤饼卖完了,货要明天才送来。不用去煤饼厂拉煤,老人的时间也宽裕些了,又有了电饭煲,现在老人每天中午可以回家自己做饭吃,不过,除了吃上热乎乎的米饭,老人依旧舍不得买菜,了解他的邻居会主动送些蔬菜给他。
  煤饼厂将煤饼直接送过来,陆松芳轻松了,但是赚得更少了,如今每卖掉120斤只能赚到二三元,煤饼厂每次拉来200箱煤饼,他基本在3天卖完。这样,他从2008年到现在,依然在持续捐款做好事。

关键词:奉献

  见到陆松芳,记者终于有机会提出了自己最大的疑惑:年纪已大,老人为什么不住到儿子那儿安心养老。老人的回答令人动容:“我当了一辈子的农民,50多岁时也跟着大潮流来镇上找工作,拉煤拉习惯了,回家也待不住,而且只有这样,我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大家都知道老人的收入并不多,他在给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捐款中捐出的1.1万元,是卖掉大约50万斤煤饼才能挣到的。本就微薄的收入,老人却还是能够省出钱来帮助别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一个老头,吃穿用不了多少,受灾群众就好比是我的兄弟姐妹,他们出事了,我这个做哥哥的,只要还有一碗饭,就要分给他们。”
  几十年来,陆松芳的捐款一直没有间断过。建造新市大桥时,老人捐助了600元;几年前,镇边的凉亭拆了没造好,他出资一万,说这是大家避雨的凉亭,一定要造好,包工头被感动,拿出了一千元,老人就拿出了九千元;遇到冰雪灾害,老人不仅自己带头上街扫雪,还自掏腰包买铁锹,发动其他居民一起扫雪……这些不是老人主动告诉记者的,而是记者后来从南昌社区主任翟永梅处得知。
  翟永梅告诉记者,即使别人一句玩笑话,陆松芳都会很认真地去落实。新市镇后弄路面坑坑洼洼,居民只是开玩笑和老人说:“你那么能做好事,就把这条路修了吧。”结果老人真的拿出3000元将路修好了。

关键词:感恩

  说起陆松芳的好人好事,南昌社区主任翟永梅十分感慨:“就是这么一个朴实的人,主要是妈妈教育得好!”
  原来,陆松芳很小的时候,母亲缠着小脚,不能下地干活儿,也没什么收入,全靠周围邻居帮忙,“吃百家饭”才勉强把孩子拉扯大。陆松芳的弟弟也饿死了。母亲一直教育陆松芳,要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虽然陆松芳只读过几天夜校,却对《游子吟》十分熟悉。母亲的教诲他一直记得,“报恩”成为他心上一桩搁不下的心事。
  如今,一直凭着自己的劳动攒钱捐助别人,陆松芳告诉记者:“能够帮助别人,我感到很愉快。”在出名后,经常有领导或各种机构来看望陆松芳,他坚决不收现金,让社区代领了各种奖金,遇到别人坚持送东西给他,回头他就把这些东西分给了邻居、工友。邻居张大妈告诉记者:“他老是和我们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要回报帮助过他的人。”
  当记者找到南昌社区主任翟永梅的时候,她刚从银行回来。原来,明天就要给第二届“松芳助人为乐奖”得主颁奖了,她去取来了奖金,而这奖金正是社区为陆松芳代管的奖金和慰问金,从2008年12月开始攒钱,已经有31000元,而这期间,陆松芳没有为自己动过一分钱。首届“松芳助人为乐奖”设立时,陆松芳还是自掏腰包给获奖者发放了奖金。看来,陆松芳要将自己的感恩之心传承下去。

一条热线 温暖四方

■ 记者 罗垚 实习生 袁燕芬/文 沈洋/图

钱素春

人物标签

  年龄:60岁
  身份:退休护工
  她从9岁开始,先后救了21个落水者,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72岁。她救人从来不图回报,实在拒绝不了才象征性地收下3元、5元,最多一次收了30元。30多年来,她共收到了380元感恩款,全放在一个储钱罐里。
  随后,她又把储钱罐里的380元感恩款,连同央视奖励的1200元,一并捐赠给了慈善机构。2006年,上了年纪的她,用辛苦打工积攒的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设立了“素春热心好市民奖”。2010年,她又开通全国首条民间帮忙热线,用爱心帮助更多人。
  她,就是钱素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感动理由

  钱素春的“素春热心好市民奖”,是一个好人奖好人的奖,在这个奖的传递过程中,诞生新的好人,影响一大批好人,涌现出更多的好人。

关键词:热心

  钱素春是一名退休护工。多年来,见义勇为的事迹,让她成了街头巷尾的名人,大家亲切地称之为“钱大姐”。然而,她的热心没有因荣誉而终止。热心,就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记者见到钱大姐的时候,她刚从省里“道德的光辉,女性的力量”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主题晚会的录制现场回来。连续几个小时的现场录制,以及来回车程的疲惫,丝毫没有显现在她的脸上。眼前,这位已经60岁的女人,依然精神奕奕。
  “我要先打个电话通知市政。”钱大姐将我们迎进门后急匆匆地说道。原来,录节目间隙,有个市民打进帮忙热线反映,广爱路上其中一个窨井盖因雨雪天气外溢了,希望钱大姐能帮忙解决。
  从邻里纠纷、夫妻吵架,到化粪池外溢,甚至到劝服自杀者,钱大姐都会掺和其中,为双方化解纠纷,不厌其烦。2010年11月,她干脆用自家的电话开通了“钱大姐帮忙”热线电话,谁有烦事、难事、纠心事都可以找她帮忙。
  2011年1月20日,早上5点30分,家住象鼻弄32号的一对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夫妇打来电话,慌乱地说大雪压坏了屋顶,房子摇摇欲坠,希望钱大姐前去救助。钱大姐望着门外的大雪,向我们道出一年多前,同样一个雪天的凶险。
  “五点半,外面还黑漆漆的,挂了电话我拿了件衣服就跑。当时,老头子在里屋,让我带把伞。哪里来得及带伞,我跑到象鼻弄,老房子经不住大雪压,已经摇摇欲坠,时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拨打119,钱大姐跟消防队员一起把屋顶上的大雪扒下来。终于,老夫妇得救了。
  武康镇居民吴先生从长兴拨打了“钱大姐帮忙”热线电话,向钱大姐反映,妻子在长兴县某医院就医时与院方发生纠纷,求助钱大姐帮忙。钱大姐二话没说,立即跳上汽车,赶往长兴。经过调解,双方矛盾化解。
  知道了钱大姐是有名的热心人,武康派出所把钱大姐请去当“外援”,让“钱大姐帮忙热线”落户派出所,并成立调解工作室。从此,钱大姐更忙了,受惠的群众也更多了。

关键词:耐心

  钱大姐家的电话,就放在她家小屋的茶几上,墙边还有个小板凳。无论是凌晨,还是白天,每每电话响起,钱大姐都是坐在小板凳上,戴起她的老花镜,耐心接听,详细记录。
  反映的内容,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常常是邻里小摩擦,小区抢停车位等生活中时常碰到的难题。可问题虽小,解决起来却很难。常常一个电话,就要听来电者诉说一个小时。可钱大姐总是不厌其烦,认真对待每一个来电。
  翻开电话旁的草稿本,记得密密麻麻,多数记录在册的电话上还打着钩。钱大姐说,打钩表示事件已圆满处理。处理完后,她还会逐一将电话誊到一个装订本上。装订本里,详尽地记录着,来电时间、姓名、联系方式、事件、办理结果、反馈意见等内容。2010年11月,自钱大姐帮忙热线开通以来,这样的装订本,已经写满了两本,共接听热线237个,除13个仍在处理的热线外,全部给予办理。
  几百件棘手的事情,如何一一解决?听到记者这样的疑问,钱大姐肯定地说:“是耐心!两个人有矛盾,事情得不到解决,一定是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让他们当着我的面‘吵’一通,把情绪都发泄出来。我没有官腔,是以老百姓的身份去解决老百姓的矛盾,大家很容易接受我说的话,相互理解了,矛盾也就好处理了。”
  前些天,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电话里反映,失踪6年的女儿回来了,可女儿患有精神病,她和丈夫无力负担女儿的生活,希望将女儿托付给女婿。本以为,只要找到老人的女婿就可以把事情解决了,哪知道老人的女婿6年前报了失踪,早已娶了妻子,不愿照顾原先的配偶。无奈之下的钱大姐,又带着他们找到镇里的妇联、法律援助单位。整整一天,钱大姐打了无数个电话,跑了七八个地方,还为老人买饭、买车票,没有半句怨言,耐心依旧。
  钱大姐不厌其烦的精神,让许多纠纷当事人感动,也得到了社区和有关部门的赞扬和支持。有关部门送来了“德清民间钱大姐帮忙热线”匾牌。县电信局还专门为钱大姐安装了8018185的热线电话。现在只要拨打8018185,就能听到:你好,这里是钱大姐帮忙热线,大事小事烦心事,为老百姓办好事,电话正在接通中……

用真爱照亮“天使”的人生

 记者 王珏/文 沈洋/图

沈慧琴

人物标签

  年龄:34岁
  身份:县石油公司化验员。
  在武康的培康学校,有这么一群义工,他们带着满腔热情和爱心,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给这里的学生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关爱。为这群孩子付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是他们共同的心声。沈慧琴就是其中一位。
  “用真心照顾,用关怀呵护。”义工沈慧琴用真心、真爱去感染着每个孩子。作为一名8岁孩子的母亲,她深切感受到,“这些智障孩子同样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利,我们必须用真心去照顾他们!”
  阳春三月,正是雷锋的助人精神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之时。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义工沈慧琴的世界。

感动理由

  做义工让人钦佩,而为智障儿童做义工更令人起敬。沈慧琴用一颗充满母爱力量的心去温暖一颗颗残缺的心,她无疑是一个既善良又美丽的好人妈妈。

关键词:充实

  沈慧琴是我县石油公司的一名化验员,每天都与瓶瓶罐罐和化学方程式打着交道。2010年的植树节,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了一名义工。2010年10月25日,她第一次来到我县的培康学校,这一次的义工活动让沈慧琴打心眼里爱上了这群可爱的孩子。从此,她的心也牢牢地与这些特殊的孩子拴在了一起。因为沈慧琴自己也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每当她想到学校的这群“天使”与同龄人的巨大反差,她毅然决定要把更多的爱倾注在这群“天使”身上。
  2月8日是培康学校新年开学的第一天。晚上6点,记者来到了学校门口,在与沈慧琴的通话中,记者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都是孩子们的声音。不一会儿,剪着一头利落短发的沈慧琴就出现在了记者面前,极具亲和力的笑容,说话声音不大,这是记者对她的第一印象。在沈慧琴与学校潘老师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培康学校的教学楼。记者刚推开一间名为“星星屋”的大门,一个身穿枚红色棉外套,梳着俏皮马尾辫的小姑娘就立刻飞奔过来紧紧拉住了沈慧琴的手,不停地喊着“阿姨,阿姨。”这个大眼睛,长睫毛,高鼻梁,明星相十足的小女孩名叫小菲。新年开学第一天,这群孩子第一次见到他们心心念念的阿姨,一个个都兴奋地抢着来拉沈慧琴的手,孩子们都想把她“抢”到自己身边。沈慧琴低声告诉记者,已经11岁的小菲智力发育程度只相当于五六岁孩子,由于智力发育障碍,她的口齿不是很清晰,但说话时脸上总是带着甜蜜的微笑。与特殊儿童相处的一年多以来,沈慧琴一直坚持“平等”和“平常心”。“做一名合格的义工,爱心、耐心、专业知识缺一不可,在陪伴他们的过程中我也跟着一同学习和成长,这种充实的感觉是我最大的收获。”沈慧琴微笑着告诉记者。

关键词:真爱

  第一天来到培康学校,她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有的学生目光呆滞傻笑不停,有的流着口水淌着鼻涕,还有一个孩子对她瞪大着双眼,眼神充满了敌意……就这十几个孩子,着实比100个孩子还难管。面对这一切,瘦弱的沈慧琴一刻不停地忙了一个晚上。“那一天,是她们开始接受我的第一天。”沈慧琴说。
  刚开始接触这群孩子的时候,沈慧琴也遇到了麻烦。有一个叫小佳丽的学生经常会凑到她跟前,朝着她“吐口水”,那一刻,沈慧琴觉得特别委屈,可是看看孩子,依然是一脸天真可人的笑容。沈慧琴一想到她其实不是存心这么不懂事,心态也就慢慢平静了下来。往后的日子,她一如既往地关心、照顾着小佳丽。渐渐地,小佳丽被沈慧琴细心的照顾打动了,“捣蛋”的次数少了,还经常主动邀请沈慧琴坐到她的身边。
  有一天,小佳丽突然凑到了沈慧琴的跟前,在她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阿姨,我想你……”当听到小佳丽真诚地对自己说出这几个字的时候,沈慧琴着实被感动了。因为这简单的几个字,对沈慧琴来说不仅是收获了幸福,更是孩子对她这么久以来付出的最珍贵的肯定。从“吐口水”到“我想你”,真爱在悉心的关怀中流淌,更在收获的幸福中沉淀。
  采访中,孩子们不停地叫嚷着沈慧琴帮忙,洗脚、铺床……她的态度平和、从容,没有任何厌烦,哪怕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忙,可是她一直乐在其中,没有任何推诿和不耐。

关键词:信念

  要在培康学校当一名合格的“阿姨”,不仅要具备一般老师的知识素养,更多的是要具备爱心和耐心。这么久以来,沈慧琴被学生瞪过眼,吐过口水,甚至因为这些孩子的吵闹而被抓伤过。面对这些,沈慧琴不但没有放弃,相反更爱自己的这份“特殊的坚持”。
  一年多的风风雨雨,沈慧琴从来没有对这群孩子们“失约”过一次,哪怕是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都没能阻挡沈慧琴赶来学校照顾这群孩子。这在许多人眼里,她俨然被认为“无法理解”。但是,沈慧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对于她来说,孩子的一个微笑、一句呼喊、一次握手都是她最大的欣慰与鼓励。
  “看着这些孩子在校运动会上一年比一年活泼,一年比一年能干,我们整个义工小组都非常激动。”沈慧琴说到在这群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和成长,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激动与骄傲。“有几个孩子智障程度非常严重,生活完全都不能自理。”学校的潘老师由衷地说道,“在这种情况下,沈慧琴没有放弃一个孩子,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孩子们都喜欢与她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游戏。一个女儿教给沈慧琴玩的小游戏使得这些孩子们完全投入进去,开心地说着、笑着、叫着,手拉着手。

三十八年“放不下”乡亲

 记者 张犁 通讯员 徐皓波 文/图

【徐云仙】

人物标签

  年龄:57岁
  身份:禹越镇东港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
  许多乡亲都亲切地唤她为“干娘”。从医三十八年来无私奉献,心系乡亲,村里人离不开她。土生土长的禹越镇东港村人。1974年3月从医,一干就是整整三十八年。她的足迹踏遍了村里每个角落,村里有几名高血压患者,有几名冠心病患者,这些慢性病患者什么时候该测血压,什么时候要测血糖了,甚至是哪位患者的药差不多吃完了,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用她同事杨晓东的话说,治病救人不只是她的工作,而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了乡亲们,她做了太多太多职责之外的事了。”

感动理由

  一句“放不下呀”,让我们感动,徐云仙身上有一种力量叫坚持。

关键词:关爱

  一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凌晨电话响起需要出诊,是常有的事;孙子今年10岁了,没带过一天;家里的家务,没搭过手。她最常出现的地方,是卫生服务站、患者的家以及前往患者家的途中。
  “乡亲们打电话来,我不去看看不放心。”这就是徐云仙的生活,尽全力减轻乡亲们的病痛,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家里的老父亲常年卧病在床,体重只有62斤,全靠腿脚不好的母亲拄着拐杖照顾他。没能好好照顾双亲,我很愧疚。母亲时不时提起让我别再这么辛苦了,亲戚也常常跟我说回家照顾父母吧,减轻老母亲的负担,可我就是放不下。”徐云仙的声音渐渐放低,“有些慢性病患者,会忘了按时量血压、测血糖,药没了也不记得及时备上……”
  徐云仙的左腿常年疼痛,这段时间阴雨绵绵,疼痛更是加剧。她记得非常清楚,不小心摔断腿的那天是1994年的4月25日,从那天起,她的腿再也没有痊愈,如今已成陈旧性骨折。
  当天徐云仙在医院上了夹板后回家休息,同时把药箱也带回了家。乡亲们病了,可以到她家中诊治。由于在为患者治疗时需要站立和移动,次数多了,固定腿的夹板移位,她的腿治疗了三个月还是没能康复,从此落下了病根。
  带伤帮助他人的情况不止一次发生在徐云仙身上。有一年,她的腰摔坏了,而当天晚上,村里一名患有血管瘤的病人需要吸氧,于是她忍着疼痛,一步一步挪到卫生服务站,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摔成这样还不休息!你这人真是……”禹越卫生院的陈建良得知这一情况后,忍不住说了她几句。
  按规定,医生每次出诊可收取3元至5元的出诊费,但徐云仙主动取消了这项费用,“都是一个村的,就不收了。”

关键词:坚持

  “村里有高血压患者125名,糖尿病患者34名,冠心病患者7名,精神病患者10名。每位病人都有档案,我会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村民们的健康状况,徐云仙了如指掌。
  “一些村民没把高血压当回事,徐云仙就主动上门给他们测量血压。遇上一些在厂里上班的,她会等到别人下班后再去患者家里。”村民姜五高告诉记者,徐云仙心系乡亲,对病人照顾周到,像是亲人。
  这段时间天气阴冷,老年人和小孩子感冒发烧的情况较多,不少老年人躺在床上不方便出门,徐云仙便上门为老人服务。“有时候雨下得大,她来的时候身上都湿了。”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大妈说道,“云仙每次来给我看病,总要帮我把被子盖盖好,给我换个舒服的姿势,临走之前会交代我要注意哪些,比我这个老太婆还‘烦’。”老大妈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徐云仙的信任和依赖。
  徐云仙心里装着病人,甚至连女儿结婚当天都出诊。“大前年女儿结婚当天,我接到电话说有村民发烧了,刚准备出门时亲戚叫住我,说我怎么今天还不肯停一天,我就跟他们说总不能放着病人不管吧。”徐云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大家都说我是操心的命。好在我的家里人都能理解我,支持我。”
  徐云仙心系乡亲是有口皆碑的。村民沈林子和徐子林老两口告诉记者,徐云仙吃饭是出了名的快,为什么两位老人会这么说呢?
  “前几天我老伴挂盐水,云仙让我先吃饭,她留下照顾我老伴,等我吃好了再来换她已经十二点多了,结果十二点半云仙就吃完饭回来了。”沈林子老人说道,徐云仙每次都是这样,心里放不下病人,总是扒几口饭就赶回卫生院了。
  三十八年来,徐云仙坚持只要村民有需要便出诊,坚持定期主动上门为村民检查身体。当记者问到这三十八年她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放不下呀。”


坚持,将助人为乐进行到底

记者 程昊/文 沈洋/图

周赟吉

  一个人偶尔做件好事容易,要坚持在工作之余主动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却不简单。周赟吉做到了,原本只是一名车间操作工的他,从2009年6月1日开始,他定期到县人民医院的急诊室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一坚持,就是500多个小时。
  助人为乐的周赟吉并不孤单,他找到了德清县志愿者协会义工分会,在这儿,有很多和他志同道合的伙伴。每次到县人民医院的急诊室帮忙,都会有医疗组的志愿者作伴。
  每次结束了在医院做的义工,他都会坚持送同伴回家再骑着自己的“小电驴”回到位于三桥的家中。如果遇到急诊室特别忙碌的时候,他甚至会帮忙到后半夜。
  全力帮助到医院急诊室的病患,是不求回报的,也无需车贴、饭贴,有时候甚至是自己掏钱给病患买些急需品。

人物标签

  年龄:30岁
  身份:德清县志愿者协会义工分会医疗组志愿者
  业余时间,他到学校当辅导员;逢年过节,他到火车站扶老携幼,到候车室打扫卫生;出差外出,好事做一路,真正做到助人为乐。

感动理由

  他是一个普通志愿者,而他又是红马甲者中的一个,他在伸出双手帮助别人的时候,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满足

  2月13日晚上7点半左右,县人民医院的急诊室刚刚送到一位醉酒的男子,医护人员都忙碌了起来。其中一位“红马甲”特别显眼,他前一刻还在帮忙将醉酒者抬上移动车并推进诊疗区,一会儿又出现在挂号台前。
  其实,每天晚上的6点到9点,这儿总有那么两三个“红马甲”,他们帮忙挂号、抬担架、送热水、送取化验单、照看病人、随120救护车外出急救,义务为前来急诊室的病患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4年了,他们不求回报,没有报酬,风雨无阻,在急诊室默默奉献。
  文头提到的“红马甲”正是周赟吉。2009年,周赟吉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德清县志愿者协会义工分会,从此,自幼接受过社会帮助的他终于找到了回报社会的有效途径。“伙伴们都是有固定工作的人,所以我们到医院帮忙的时间都安排在了晚上。”周赟吉说。
  周赟吉记得很清楚,首次参加义工分会医疗组的服务是在2009年6月1日,从此,在工作之余,基本上一年中有半年时间他都是“驻扎”在医院急诊室的。
  2012年的除夕夜,当大部分人都在享受举杯换盏、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时,周赟吉早就匆匆吃了年夜饭后在6点半前赶到了县人民医院的急诊室。“从12月底到过年这阵子,是急诊室比较忙碌的时候,也是最需要我们义工的时候,既然要帮忙,关键时候肯定要好好出力。”周赟吉就是这么简单地认为。
  他坦言,当受到病人和家属的感谢或者表扬的时候,心里是美滋滋的,“有很满足的感觉。”

关键词:赤诚

  周赟吉在2010年成为了义工分会医疗组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医疗组“红马甲”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去年年初共有70多名成员,而目前已经增加到100多位,其中48人是固定排班参加志愿服务的。
  据周赟吉介绍,参加医疗组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外贸公司、行政部门、技工、文员、出纳等等,而且不局限于武康地区,还有志愿者来自洛舍、新市,轮到“当班”那天一样在6点半前赶到急诊室。
  谈到3年的坚持,周赟吉坦言,他也曾有过退缩的想法:当时碰到了一位喝农药自杀的病人,浓重的农药味让参加抢救的他都呕吐不止,也让他萌生了退意,不过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
  “想到自己的初衷,想到还有那么多伙伴的坚持,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周赟吉告诉记者。如今,刚刚辞去某设备公司操作工的他正在重新找工作,而“不用加班”是挑选工作的重要条件,因为还要确保到急诊室的“当班”。
  据了解,德清义工协会医院活动开展4年,累计服务时间6000余小时。县人民医院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对这群“红马甲”常年坚持提供的义务服务是既感动又感谢。急诊室护士长周爱珍告诉记者,“红马甲”已经在急诊室坚持4年了,志愿者不仅实实在在为病人提供了很多帮助,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手较缺的急诊室解决了很多难题,尤其是长期坚持来医院帮忙的志愿者,还积累了一定的医疗基础知识。
  “志愿者体现的精神对我们医护人员也是很大的鼓舞,他们在工作之余还能想着为人民服务,我们更应该做好本职工作。而这批志愿者最可贵之处就是他们的坚持,真的是助人为乐,有着赤诚的爱心。”周护士长谈及这群“红马甲”时满是敬佩之情。

在岗位上学会热爱懂得感恩

记者 张敏华/文 沈洋/图

 

王金刚

  采访前,记者心里一直在想:王金刚年纪轻,会是个怎样敬业的人?2月26日,当记者第一次联系上他时,便实实在在感觉到了一股“工作忘我”的精神。“今天我要外出工作,采访放在明天可以吗?”他说。
  2月27日,王金刚主动联系上记者,要求把采访时间改在下班时间5点钟后,因为那时他比较有空。以往设计师给人的感觉是自由、个性和富有艺术情调,可这位设计师却是实在热情、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型的。看到他的作品时,你能想到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也有了一份全新的人生体验。即每一份成功背后,却需要挥洒汗水和心血,都需要一颗热情的事业心支撑。
  公司的领导和同事评价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主动放弃休假,每年主动加班的时间多达上百小时。
  王金刚却对记者说:“工作让我学会热爱,公司让我懂得感恩。如今,他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会更关心身边初入职场的设计人员,跟他们分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人物标签

  年龄:32岁
  身份:浙江莫霞实业有限公司设计师。
  一名1981年出生的小伙子,2007年起担任莫霞的主设计师工作。短短几年,他为莫霞设计出各种民用家具285项,其中申报国家专利148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140项。2009年,新开发墨客、朗月两大系列。

感动理由

  王金刚的事迹告诉我们,其实做好人并不难,只要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你就可以是一位好人。

关键词:热爱

  “这几年公司的产品能够一次次地创新,关键在于创作团队的成员对工作的热爱。” 王金刚总结道。他将成功归功于团队。而他,只是团队中的其中一名工作“狂热分子”。
  王金刚说,自己在高校学的第一份专业并不是设计方面的,是因为对设计充满兴趣,随后就读了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室内装饰专业。
  这几年,他将兴趣爱好与工作融合在一起。在产品设计中,他对工资待遇等方面少了份关注,对产品的设计要求却几近苛刻。
  “设计需要灵感,难免会遇到瓶颈。”王金刚笑道,“这是一种痛苦的感觉。”每次遇到瓶颈状况,他的双腿就像扎进了公司。即使已到下班时间,他也不肯迈出公司的大门,而选择去生产车间看看生产中的家具,翻阅一下相关书籍,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外头的夜幕已经悄然降临时,他的心思也钻进了家具设计里头。
  莫霞产品的定位是高端客户,消费人群的年龄段通常固定在30至50岁之间。在材质高档的前提下,如何体现莫霞的独特优势……王金刚思绪在不断蔓延伸展的过程中,精致美好的新款家具形象开始在脑海中浮现。
  到目前为止,王金刚参与设计的作品,在市场竞争中总能取得较好的反响。
  不过,这位创造者有自己的标准,会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作出总结评价。他说,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 “兰卡威—朗月”的实木家具系列。作品走的是实木简约路线,类似樱桃木的颜色淡雅清新,线条简洁、手感细腻、转角处的做工流畅。
  他说,公司的一个系列有很多产品。如一个卧室需要床、床柜、衣柜等家具。每一样产品对一个家的组成都至关重要。公司的一个新系列上市,就意味着一批家具将走进众多百姓家中,影响消费者的感觉和情绪。每当他用十二分的热情设计出新产品时,就会受到消费者们的欢迎,家具设计对他的吸引力就会更加增强,
  “带着对家具设计的兴趣开始工作,这么多年下来,现在对工作是越来越热爱。”王金刚告诉记者。

关键词:责任

  “我对家具设计充满兴趣,但是如果没有公司给的平台,想法始终是想法,无法被创造成现实。”王金刚说。
  他的表情流露出了对莫霞的感恩之情。言语中,他讲述:理由一,公司提供就业机会。大学毕业时,他还是“职场菜鸟”,对家具设计没有实战经验时。公司给予了他一个工作岗位,并派他外出进修、培训。理由二:公司提供展示平台。工作中从没约束过王金刚在设计方面的“想象力”,而是让他尽情发挥自身能力。
  “现在,我也常跟职场新人交流。希望他们能够感恩,从而对自己的工作有责任心。”王金刚说。正是工作中的这份感恩和责任心,让他在自我成长中受益匪浅。一些年轻的设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会变得垂头丧气。他会走过去拍拍对方的肩膀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踏踏实实去做,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不要半途而废。总有一天,梦想会成真。”
  公司技术部现有设计人员11名,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有的刚来武康生活一时难以适应,王金刚也会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一次有位外地职工发高烧,王金刚照顾了他一晚上,第二天照常上班不喊累。
  谈起家人,这位敬业的年轻设计师说,还是感谢!他感谢自己家中年轻的妻子,为家中烦事操劳,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也感谢自己的女儿,像一个可爱的精灵,带给他生活的欢乐。温馨的家庭同样给他带来创作设计的灵感,使他设计的家具更有顾客缘。

 

传递温暖的人

记者 张犁/文 沈洋/图

费旭波

人物标签

  年龄:29岁
  身份:德清县志愿者协会义工分会捐衣组组长。
  每周日的下午,市民们都能在余英坊的捐衣点看到几名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放弃休息日,不计报酬,不论酷暑还是寒冬,都在忙着接收、整理、送出市民送来的爱心衣物。其中有一位娇小女人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她就是德清县志愿者协会义工分会捐衣组组长——费旭波。
  短发、大眼睛、瓜子脸,费旭波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个娇小柔弱的女人。不过看似柔弱的她长年开展捐衣活动,并参与公益活动多年。她的细腻和简单让不少受助者感动。

感动理由

  费旭波,常年开展捐衣活动,在温暖他人身体的同时,也温暖了他人的心,也使自己的心更温暖。

关键词:认真

  “捐衣活动是从2010年就有了,直到去年有了固定的捐衣点。募集来的衣服会送到外来人员较多的地方或者比较贫困的山区。”费旭波说道,每次捐衣时看到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心里会觉得酸酸的,希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
  捐衣组的工作不只是把募集得来的衣服送到需要的人手中那么简单。“市民们送来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干净而且比较新的,不过我们在整理打包时还是会认真检查,从里到外,从领口到袖口,确保衣服干净无破损。”费旭波说道。
  这是对受助者的尊重。从募集衣服到送出衣服的每一个步骤,费旭波都会认真对待。如果她发现衣服上有污渍,一定会洗干净了再送出去。到目前为止,经她的手洗干净再送出去的衣服,已有好几百件。为了确保洗净衣服上的污渍,即便是寒冷的冬天,她也坚持用手洗。在她心里,送出干净的衣服,是对受助者的尊重。
  除了捐衣,费旭波还积极参加其它的公益活动,跟着助学组,她的足迹踏遍了整个德清;跟着医疗组,帮助病人跑上跑下帮着挂号、交费。在怀孕六个月时,她挺着肚子、冒着烈日上街发禁毒传单,“走累了就休息会,再接着发。”这就是费旭波,一名心地善良而又细腻的女子,为了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着。

关键词:简单

  长年开展捐衣活动除了让费旭波感到奉献的快乐,难免也会遇到受伤或受委屈的情况。而她是一个简单的人,不会因为受了几次委屈便放弃她所热爱的公益事业。
  龙年春节前在振兴社区的一次捐衣活动,当天天气十分寒冷,前来领取衣服的人很多,整个场面有些混乱。费旭波一边忙着整理被翻乱的衣服,一边还要时刻注意是否有突发状况发生。就在这时,手背上突然传来一阵疼痛,费旭波低头一看,手背上被划出几道血痕。原来,两名妇女在争抢衣服时,不小心用指甲划伤了费旭波。被误伤的费旭波没有任何抱怨,顾不上疼痛,简单处理了伤口,忙着调解那两名妇女的矛盾。
  当记者问她在受伤的情况下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帮助他人调解矛盾?她笑了笑说:“那有什么呀,我们是去送衣服的,主要任务把衣服送到合适的人手上,别的没太在意。”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能看出费旭波是个很简单的人。大家在挑选衣服的过程中,不慎将一些衣服弄到了地上,“这些衣服都是干净的,我们赶紧捡起来,可是捡却没有掉快。”费旭波说道,当她提醒挑选衣服的人们,希望他们不要将衣服弄到地上,可有人表现出了不友善,大声喊着:“你们是义工,不就是为我们服务的吗?”真心诚意去帮助别人,却不被理解,费旭波的心里闪过一丝委屈。但当她看到大家挑中了合适的衣服,孩子们穿在身上干净又暖和,委屈的情绪马上消失了,又乐呵呵地整理起被翻乱的衣服。
  费旭波的快乐很简单,不用别人说感谢,看着受助者拿着衣服心满意足的表情,她就觉得很快乐。有一天她在街上走着,一位三轮车夫认出了她,连连道谢,并告诉费旭波,他领回去的几件衣服,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留到大年初一才舍得穿。这一番话,让费旭波开心了好几天,从事公益活动的动力更足了。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