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网讯 昨天,记者从县档案馆获悉,德清方言,也即德清话将建立档案,进入档案馆保存。这是我县历史上首次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系统地调查整理地方语言,并永久保存,使之成为独特的文化资源。
地方方言语音建档是浙江记忆工程的重点项目,我县是首批试点县,将在湖州地区率先开展这项工作。通过对德清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由此延伸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语料整理建档,建立内容完备,体系健全的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使德清方言得到有效系统的记录和传承。
德清方言属吴语语系,是我国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吴语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目前使用人口约8000万,占汉族的8.4%,它是排在“北方官话”后的中国第二大方言。在江浙沪等地,90%以上的人会用吴语。但是,随着历史的延续,使用吴语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使用不同方言的人口大量涌入。为促进经济发展,减少沟通障碍,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使用普通话,这加速了地方方言的淡出。如今纯正的“吴语”处境堪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德清方言也面临同样的境遇。因此,德清方言建档十分必要,而且已经刻不容缓。
据县档案局介绍,此次方言建档工作将分阶段开展。普查工作于近日进行。将在全县11个乡镇中进行全面普查,寻找能说最地道的德清方言的人。方言人确定后,进行语音采样,然后转成文本,由相关专家标注国际音标,最后存档。
目前,县档案局已做好德清方言建档准备。局长杨杏山表示,德清被列入省首批地方方言语音建档工作试点县,主要是德清在方言收集整理方面有群众基础,德清档案馆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比较完备,能够使这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这次方言建档工作,我们不仅要配合省方言语音建档,做好德清方言这块工作。还要把德清方言细化,比如,武康话、乾元话、新市话等,把德清各地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归类整理,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德清方言体系,并建档保存,使德清区域内的特色语言永不消失。
编辑点评:
让德清话好好留传
不少家长发现,现在不少小孩子有越来越不会讲德清话的趋势,地方戏曲更是听不懂,与越剧、沪剧、苏州评弹、绍兴莲花落这些吴语地方戏曲几乎快要断缘。
近年来,德清人越来越发觉寻找传统、保持地方文化的重要与迫切。德清话,起着别的文化载体无法代替的作用,一种方言淡出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能会消亡。
推广普通话,可以消除方言隔阂和交际障碍,但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因此,不能将普通话与方言对立起来。其实,方言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与普通话互相取长补短。比如“大家”一词,普通话中名词与人称代词的“大家”读音相同,都是“dajia”。而德清方言中名词与人称代词的“大家”就有区别了,一个读“度嘎(duga)”,如“大家山”;一个读“大嘎(daga)”,如“大家一道来”。
比较各地方的语言还可以找到文化的共性。德清方言中的“垃圾”,早些年大多读作“勒塞(音: le se)”。现在看到台湾的电视剧中,竟然也叫“勒塞(音:le se)”,发音几乎一致。这表明两地文化的细微之处也有共性因子,两地的人们在交流之中更增添了一种亲切感。
多年来,德清话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就“德清”两字而言,现在的人与老底子的人念的读音正在发生改变。老底子德清县城附近的人发音“德称(近似发音de chen)”,现在念作“de chen”的人很少了。因此,不建档保存极有可能让后人不知前人语。
越是地方的,也越是世界的。方言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和特殊的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保护和传承好德清话,建立德清方言文化信息库,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