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市镇退休教师许惠娟得知记者进社区采访的消息后,昨天一大早就赶到了社区居委会,向记者讲述了她家居住的教工路宿舍楼住户“亲如一家”的幸福生活。
记者跟随许老师来到了这幢宿舍楼——教工路7号、9号、11号。三个门牌号码各代表一个楼道,每个楼道住六户人家。这是一幢三层楼的小楼,是十多年前专门为新市镇高林片的中小学教师建造的,住了十八户教师。十多年来,除了三户教师搬走,又进来三户人家,十八户家庭始终亲如一家,过着祥和快乐的好日子。
这一幢居民楼坐落在新市大桥南堍的一处田野里,三面靠桑地和菜地,一面临路,属于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一向比较难搞。清扫员来扫地时,会因为路面的坑坑洼洼而跌倒在地。但就是这样一幢孤零零的宿舍楼,走近一看却居然没有一张废纸、没有一小片垃圾。专门用于方便楼上住户向外扔垃圾的通道口也干净得很,甚至连一片污水渍也没有看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许老师笑笑说:我们都是老师,因此我们的卫生不用人家监督,我们自己会搞好的。所有楼上的住户仿佛都约好了似的,从来不往建筑设计好的垃圾通道里扔垃圾,都会主动拎着垃圾袋下来扔到二十米开外的垃圾箱里去。因此,记者看到的一楼水泥地上,天天像拖把拖过一样,干净清爽。在9号楼道的一楼过道上,一把干燥洁净的拖把挂在墙上,看来是专门用来拖公共水泥地的。每年的天热时节,许老师他们都不会在家里看电视,会走出来聚在一楼平台上,坐在水泥浇的长条凳上乘凉,十八户人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说着家里事,聊聊家外事,可亲热了。
“我们宿舍楼有位老党员叫施康权,一个老教师叫高锦荣,退休后业余时间就是为大家做好事。”交谈中,许老师谈到了楼道里的好党员老施、老高。他们做的事虽然不大,但让邻居非常贴心。由于大楼建造时间较长,当时没有设计一户一表,整幢大楼只有一个水表。这时老高就充当了义务抄表员,每个月要交水费了,他先去全额交上十八户人家的水费,然后一家一户再交给老高,大伙儿省却了不少的麻烦。水管有问题了,他会义务叫小工去修好。明天停水了,老施今天就会写一个纸条贴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告示墙上,上面写着停水时间表。老施甚至还会将汽车站的发车时刻表从汽车站抄来,贴在公共告示栏里方便大家出门,他还义务看管宿舍楼周边路上的路灯,一旦有灯坏了马上记下,联系有关部门维修。
整体住户和谐,单个家庭快乐。记者走进了教工路7号三楼姜阿水老师家的时候正是上午十点左右,秋高气爽,阳光明媚。走过干净整洁的楼道,姜老师夫妇显然有些惊讶,但还是乐呵呵地开了门。在这套大约一百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姜老师的爱人正在南窗下绣着十字绣——大展鸿图,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正展翅欲飞。姜阿水则在餐桌上铺开宣纸,蘸着浓墨,写起了一首苏轼咏西湖诗,“黑云翻墨未遮山”七个字在纸上苍劲有力,一幅现代夫唱妇随图正展现在记者面前。
编后语: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张王李赵邻居,都是一家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已经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走进社区,走进这个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共同体,记者了解并体验了许多不为人所知的事情。
今天报道的新市镇仙潭社区教工路宿舍楼住户的幸福生活,令人非常温馨。由此看来,建设人际关系和谐、服务管理周到、环境优美安全、家家安居乐业的社区,不仅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需要能力与技巧;更是一项事业,需要责任感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