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文字:   打印

雷甸枇杷文化节带来连锁效益
www.dqnews.com.cn 2011-06-14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一棵枇杷树有多大价值?如果单从收获的果实来看,最多三四百元。可是,雷甸镇通过举办六届枇杷文化节,让该镇千亩枇杷园火了起来,还逐步延伸出新的产业链条,精品农业、生态旅游走出了另外一番新天地。

  游客一年多过一年。杨墩休闲农庄负责人崔笑萍心里乐极了,“现在每天游客超过2000人,这几年枇杷文化节的举办让我们生意越来越红火。”崔笑萍对当时2005年雷甸镇党委、政府举办的第一届枇杷节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来的游客那个多啊,把杨墩村的路都快堵了,我们这里游客吃饭都轮换了好几批。”

  如今,通过枇杷这个“红娘”的牵线搭桥,数千亩的杨墩休闲农庄、琵琶湾生态农庄,“转身”成了城里人休闲、体验农村生活的大景区。

  据了解,去年,雷甸镇旅游业总接待人数42.4万人次,营业收入2619.36万元,门票收入568.6万元。

  每年枇杷文化节举办的时候也是杨墩村民最高兴的时候。每天一早,杨墩村的沈杏仙就早早从自家的枇杷园里摘下新鲜的枇杷,挑着装满枇杷的篮子到杨墩休闲农庄摆摊。“以前卖枇杷要跑到塘栖去,这几年,在家门口就可以轻轻松松卖枇杷了。”沈杏仙笑着告诉记者,她家种了1亩多枇杷,平均每斤4元到5元,今年枇杷收入有1万多元。

  枇杷节从最初是少数人的事,变成大家的事;群众从一开始的看客,到近几年的主动参与,枇杷节已成为雷甸镇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着力点,也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节日。“枇杷节的举办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这也正是雷甸镇举办六届枇杷节的内在动因。”雷甸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枇杷,又延伸出了农业产业链条。除了枇杷果实,这几年,枇杷花也为农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收益。杨墩村民沈富强就是尝到枇杷花甜头的农户之一,他从2006年着手开发枇杷花茶系列,至今已开发成功枇杷花茶、枇杷花八宝茶等,还给产品注册了商标。“枇杷季节很短,错过了时节来杨墩的游客就买不到什么纪念商品。而枇杷花茶正好能填补没有枇杷果的市场空缺。更主要的是枇杷的附加值又得到提高。”沈富强说,一公斤枇杷花收购过来是3~4元,每年收购5000多公斤,仅他这里就要支付给村民现金2万多元,每年销售成品枇杷茶50多万元。

  据了解,雷甸镇枇杷种植面积3200多亩,可采摘面积2100亩,预计今年平均产量在40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840吨,销售收入600多万元。

作者: 记者 张哲萍 实习生 杨彦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