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漫步德清 >> 漫步德清
文字:   打印

张抗抗与德清游子文化
www.dqnews.com.cn 2011-05-23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张抗抗怀念外婆,也深爱外婆生活过的这片土地。近年来,她为德清写了《防风神茶》、《下渚湖湿地探幽》、《清溪德音》等文章,颂扬德清文化。在德清打造“游子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张抗抗也倾注了许多心血与真情回报。

  唐代诗人的著名诗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者孟郊,曾在江苏溧阳为官。该诗是他返回故乡武康(1958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接母亲同赴溧阳时有感而作。2003年,德清县委、县政府,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德清地域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举办以“孟郊”命名的游子文化活动,交给县委宣传部与县文联承办。10月8日,我去杭州参加浙江作家节。第二天,在杨公堤花圃“无我茶会”上邂逅张抗抗老师。她也是南下来杭州参加作家节的。与她的交谈中,我就说起那项以诗人“孟郊”命名的文学征文活动,一切正在酝酿中,希望她能够出任评委。听到德清要举办活动,并且是文学活动,她当即表示支持,还盛情地约我10日晚到她杭州家里详谈。

  其实,张抗抗常年定居在北京,杭州的家是她父母的居所。在那里,我有幸再次见到了张白怀、朱为先两位老人,还遇见了张抗抗的妹妹、儿童文学作家张婴音。我与张抗抗老师探讨了征文活动评委人选,也探讨了征文的主题、体裁、范围以及合作媒体的选择意想。对于德清提出的征文主题“慈母心、游子情”,张抗抗非常赞同,她建议征文体裁定为散文,把征文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华人,要借助报纸和网络双重的传播力量,并希望能够得到国内最强大的网站之一——新浪网的合作和支持。

  我把张抗抗的建议带回德清,德清的相关领导充分肯定。随后,首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的筹备工作在北京和德清两地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张抗抗在北京落实了邀约的评委,聘请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为评委会主任,她和黄亚洲老师为副主任,同时确立了与新浪网的合作意向。她还为大赛专门写了《今日游子,面对父母可有感恩之心?》一文,作为征文的发刊词,在新浪网刊登,大有领军呼唤之意,希望更多的网友关注和参与。并且,通过朋友把大赛的启事转发给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媒体,使大赛的受众面更广,关注和参与的人更多。为办好征文,张抗抗真可谓是不遗余力。我们知道,一个作家,她的生命是文学作品,而新作品的诞生,需要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也需要时间和精力。作为一个作家,她参与策划这项重大活动,牺牲了许多宝贵的写作时间。

  在德清游子文化的重要活动中,我们每次都可以见到张抗抗的身影。2004年1月的新浪网聊天节目,她与网友交流了一个“游女”的思乡情怀,也宣传了首届“孟郊奖”征文。同年7月的首届中华游子文化节,在“孟郊奖”征文的颁奖晚会上,她风采照人,让人感受了江南清丽与北国豪迈交融的女性气质;在游子文化论坛上,她智慧闪烁,再次呼唤现代社会人和人之间的真诚、亲情、关怀、尊重和悲悯意识。2005年10月,CCTV-4套的“让世界了解你”栏目,张抗抗参加游子文化的专题访谈,捧给观众的还是一颗游子寸草心。这年岁末,第二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又让她操透了心。为扩大“孟郊奖”的影响,她既打电话,又亲自给国内和海外的媒体发出一封封的电子邮件,几乎遍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国家。2006年4月,在第二届中华游子文化节论坛上,张抗抗和余光中、余秋雨两位先生共论游子文化,畅谈对他乡与故乡的人生感悟和思考。

  德清的游子文化活动,尤其是两届中华游子文化节的举办,既传播了游子文化,又推介了德清,有力地提升了德清的知名度。在这些活动中,张抗抗不仅是一个参与者,更多的时候她还是一名重要的策划人。首届中华游子文化节举办前夕,游子文化论坛的主题和嘉宾人选的确定,文化节组委会都派人与张抗抗商讨,其中论坛重要嘉宾韩美林、冯骥才、张颐武等都由她出面邀请,只是冯骥才先生后来因工作原因未能前来,寄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第二届游子文化文化节筹划期间,她和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一起探讨论坛的主题,最后确定为“故乡与他乡”。而论坛的嘉宾,著名诗人余光中、文化学者余秋雨的邀请,还是得力于她的交情,由她先出面联系,确认他们二位能有时间和兴趣前往德清,然后再由文化活动组委会出面具体的联络和邀请。为了德清游子文化,张抗抗耗费了许多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穿针引线,做了许多繁琐细致的事务性工作,并且做得精密有序、颇具成效,又无怨无悔。这些,除了我这个“当事人”之外,恐怕很少有人能体会其中的辛苦。她为德清外婆家的事,求助于许多朋友,为此欠下很多债,文债,人情债,应酬债,活动债……这些都需要她自己慢慢地去“偿还”。

  在第二届游子文化论坛上,她说:“他乡对我们来说更多是付出,而故乡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回报……他乡和故乡,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安放无限的心灵。”尽管她的祖籍在广东,出生在杭州,在北大荒度过了最青春的岁月,现在又定居在北京,但在她的心目中,德清外婆家已经是故乡的一部分,是让心灵漫游与休憩的宁静花园。也许,在她的心灵深处,还藏有一份隐秘的歉意,为自己在19岁那年毅然离开了外婆去往“他乡”,她愿意多多地“回报”德清,作为情感的一种补偿。

  张抗抗不止一次说起,德清这片丰饶的土地,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蓬勃的现代气息,不断进取,走向富裕与和谐。这里,有德清人洒下的心血和闪烁的智慧,更可以洞见德清人干事的风貌,踏实,创新,锲而不舍。这,让张抗抗油然而生感动和敬意。为这片土地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与富有朝气的德清人相处共事,她感到是一种快乐。

  多年前,我曾编辑德清文联会刊《吴越风》,张抗抗老师给刊物撰文《德清外婆家》。文中最后一句话说:“没有外婆的德清,它仍然是、永远是我的外婆家。” 外婆在亲人与亲情中,是最为温暖和安全的怀抱。她是歌谣里的澎湖湾,是摇过小船的石拱桥,是从童年流来的清澈的小河……外婆既是张抗抗生命最初的德清结,而由于德清的“游子文化”,她与德清结下了更深的不解之缘。

  德清史志办在2008年刚刚编撰完成新的《德清县志》(续),邀请张抗抗作序。其中,她这样写道:

  “谦和的德清,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之乡。
 
  温和的德清,是一所文化积淀深厚之城。

  祥和的德清,是一片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安居乐业的福地。

  ……

  在我幼年时期的印象中,德清人友好善良、温雅质朴、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然而,面对如今这个焕然一新的新德清,我看到了德清人文化性格的底蕴中,潜藏着一种隐忍坚韧、开拓进取的顽强精神。”

  从张抗抗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她对德清和德清人的由衷赞美,也看到了她对德清的深挚感情。德清是她永远的外婆家。

 

(本资料由县政协提供)

 

 

作者: 杨振华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