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漫步德清 >> 漫步德清
文字:   打印

抗抗老师的德清情结
www.dqnews.com.cn 2011-05-23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四年前,我刚到县文联不久,从德清县作协的姚达人先生那里,听说浙江籍作家张抗抗的母亲朱为先老师,竟然是德清洛舍人,让我喜出望外。姚达人表示也许可以通过朱老师,向抗抗老师约稿。姚达人先生帮我去电话联系,意外得知当时张抗抗正好在杭州探亲。于是我们“紧急行动”起来,由姚达人老师亲自带我去杭州,一方面作为德清的家乡人,探望并问候朱为先老师;再者,当然就是希望张抗抗老师能够为文联会刊《吴越风》写点什么。见面后,张抗抗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回到北京后不久,就专门为《吴越风》写下了《德清外婆家》一文。那天,张抗抗老师的爽朗和健谈,她对外婆家的念念不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体味到了她心头挥之不去的德清情结。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在以后的几年里,她与德清的情缘越来越深,深不可拔,在我们“德清人”一次次的诚意邀约下,她成了德清游子文化的代言人。

  外婆是抗抗老师最初的德清情结。外婆在世的时候,她和妈妈几乎年年春节都要到洛舍过年。她1969年到北大荒下乡,她的出发地就是外婆家——德清县洛舍。当时,她在外婆家附近的农村插队,得知北大荒建设兵团正招兵买马,正当青春年华的她,怀着一腔热血,决定北上。她铺盖一卷,赶到洛舍小镇,来不及同外婆道明缘由,就登上了去杭州的轮船,义无返顾去了东北。虽然她在洛舍的插队生活只有短短三个月,但外婆家的一切成了她北国梦里富有诗意的意象。那金色的油菜花,紫色的蚕豆花,那冒着热气的肉馅糕,余香久久不散的烘青豆茶,那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临水架柱的老屋以及带有窄窄廊棚的“南海”小街……这些,都成了今生美好的回忆和记挂,成为心灵里故乡的一部分。

  外婆过世后,她去洛舍,多一半是为了给外婆扫墓。2004年秋天和今年春天,她曾两次去外婆的墓地拜谒。她甚至把外婆写到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在她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中,有过这样的段落:

  “许多年中,我漂泊四方,浪迹天涯,但无论在何处,我都会梦见外婆。外婆从不说话,外婆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像一只无声的舢板,从我的脑海里轻轻划过,消失在海的深处。醒来后我长久地回想梦中的情形,总是怅然……一片白云飘过,小草在微风中瑟瑟摇动。我看见外婆手里拿着一张浅绿色的汇款单,笑容满面地从镇上的小街走过。她似乎有意将手中那张纸片,任风把它吹得哗哗作响——春谷嫂,作啥去呢?路边的熟人问。——去邮局,我外孙女从东北寄钱来给我了,喏,你看这汇单……外婆逢人便说,她喜气洋洋地穿过热闹的街市,走向镇西头的邮局。那是一张15元的汇款单,我仅仅只寄过一次。但那天却成为外婆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外孙女的赠予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外婆从未这样要求和盼望过……”

  抗抗老师怀念外婆,也深爱外婆生活过的这片土地。近年,她为德清写了《防风神茶》、《下渚湖湿地探幽》、《清溪德音》等文章,颂扬并赞美了德清文化。当然,最让人感动的是,抗抗老师在德清游子文化品牌打造上,倾注了她真挚的感情和心血。

  2003年10月,我去杭州参加浙江作家节,在杨公堤花圃邂逅抗抗老师。她也是南下来参加作家节的。我与她说起德清准备举办一项以诗人孟郊命名的文学征文活动,请她出任评委。听到德清要举办活动,并且是文学活动,她当即表示支持,还盛情地约我到她杭州家里详谈。在她的家里,我们讨论了评委人选,也讨论了征文的主题、范围与合作媒体的选择。征文主题为“慈母心、游子情”,抗抗老师建议把征文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并且要借助报纸和网络双重的传播力,希望能够得到国内最强大的网站新浪网的合作和支持。

  随后,首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的筹备工作在北京和德清两地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张抗抗老师在北京落实了邀约的评委,确立了与新浪网的合作意向。抗抗老师还为大赛专门写了《今日游子,面对父母可有感恩之心?》一文,作为征文的发刊词,在新浪网刊登,大有领军呼唤之意,希望更多的网友关注和参与;她还通过朋友把大赛的启事转发给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媒体,使大赛的受众面更广。为办好征文,抗抗老师真可谓是不遗余力。我们知道,一个作家,她的生命是文学作品,而新作品的诞生,需要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也需要时间和精力。作为一个作家,她来策划参与重大活动,牺牲了许多宝贵的写作时间。在这项活动上,抗抗老师的付出,让我感动,更让我不安。

  抗抗老师那一份对德清外婆家的深情厚意,是一个“游女”对故土的回报。在德清游子文化的活动中,我们每次都可以见到抗抗老师的身影。2004年1月的新浪网聊天,她与网友交流了一个“游女”的思乡情怀,也把首届“孟郊奖”征文“炒”得火热。同年7月的首届中华游子文化节 “孟郊奖”征文的颁奖晚会上,她风采照人,让人共睹江南清丽与北国豪迈交融的女性气质;在游子文化论坛上,她智慧闪烁,再次呼唤现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真诚、亲情、关怀、尊重和悲悯意识。2005年10月,CCTV4套的“让世界了解你”栏目里,抗抗老师捧给观众的还是一颗游子寸草心。这年岁末,第二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又让她操透了心。为扩大“孟郊奖”的影响,她既打电话,又亲自给国内和海外的媒体发出一封封的电子邮件,几乎遍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国家。当时她恰逢身体不适,却还要额外耗费精力,做这些繁琐细致的事务性工作,并且做得颇具成效,无怨无悔。除了我这个“当事人”之外,恐怕很少有人能体会其中的辛苦。她为德清外婆家的事,求助于许多朋友,为此欠下很多债,文债,人情债,应酬债,活动债……这些都需要她自己慢慢地去“偿还”。

  在2006年4月的第二届中华游子文化节论坛上,抗抗老师和余光中、余秋雨两位先生共论游子文化,畅谈对他乡与故乡的人生感悟和思考。她说:“他乡对我们来说更多是付出,而故乡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回报……他乡和故乡,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安放无限大的心灵。”尽管她的祖籍在广东,出生在杭州,在北大荒度过了最青春的岁月,现在又定居在北京,但在她的心目中,德清外婆家已经是故乡的一部分,是无限大的心灵可以漫步的花园。

  抗抗老师不止一次说起,德清这片丰饶的土地,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充满蓬勃的现代气息,不断蜕化,走向富裕。这里,有德清人洒下的心血和闪烁的智慧,更可以洞见德清人干事的风貌,踏实,创新,锲而不舍。这,让抗抗老师油然而生感动和敬意。为这片土地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与富有朝气的德清人相处共事,她感到是一种快乐。

  《德清外婆家》最后一句话说:“没有外婆的德清,它仍然是、永远是我的外婆家。” 外婆在所有的生命中总是最为亲切的,她是歌谣里的澎湖湾,是摇过小船的石拱桥,是从童年流来的清澈的小河……外婆是抗抗老师生命最初的德清结,因为游子文化,她与德清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 杨振华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