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听电话那头余光中先生的声音,宛如站在江南一条清澈的小河边,倾听河水缓缓的流淌,他的话不紧不慢,有条有理,干净利落,晶莹剔透。他不会给你站在一座大山前的压抑,不会给你站在大海边的渺小。尽管有海峡相隔,他在那头,我在这头,但声音清晰如晤。十多年前,我独居乡下,常从录音机听罗大佑的歌,其中最令人感怀的就是以余光中先生的诗谱曲的《乡愁四韵》,没有想到,有一天竟会与心仪已久的诗人通话,把忧郁的旋律还原为平和的语句。
与余先生通话,是代表德清邀请他作客孟郊故里,参加在德清县城举办的第二届中华游子文化节相关活动。游子文化节是近年来德清县的品牌活动,就是要纪念诗人孟郊,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感恩与回报,融入国际社会又毋忘故土,天下游子同心共进。第一次拨通余先生的电话,我自报家门,他就想起了两年前未曾谋面的交往。2004年的春天,我编辑首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集,通过杭州汪逸芳女士,请余先生题词,他借孟郊《游子吟》的诗意题写了“寸草有心,春晖无尽”八字。而后,他收到了我寄去的作品集。诗人把这事记得如此清楚,真让人感动,也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他还非常风趣地说,我们的名字还对仗呢,“光中”对“振华”。
我表述了德清方面邀请他的理由。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古代游子诗的里程碑,而余先生的《乡愁》是现代游子文学的代表,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里,它们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故乡,走向世界,游子乡愁也成了更多人们的情感趋向。《乡愁》和《游子吟》一样,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余先生无疑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游子之一,所以请他来孟郊故里,共叙游子情怀。电话那头的余先生沉默了片刻,传过来让人兴奋的回音,他非常认同我们举办的活动,安排一下近期的行程即给我回复。不久,他就确认了2006年与孟郊故里春天的约会。
以后的通话里,我又请他为第二届“孟郊奖”获奖作品集题词,他欣然答应。只是他不谙毛笔写字,用记号笔题写了“悠悠乡愁转笔下,耿耿孺慕回行间”。他的字工工整整,而一笔一划透露出的还是一个游子的乡愁,悠悠,耿耿。
2
2006年4月27日,余光中先生如期来到德清。在第二天的中华游子文化节开幕晚会上,听余先生吟诵《乡愁》不能不说是一次心灵的感动。
晚会进展到中段,一群小学生合唱由孟郊的诗谱曲的《游子吟》,纯净的童声浸染了剧场的每一个角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孩子们唱完第一节,音乐也渐渐地轻缓下去。一位老人进入人们的视野,身着浅灰色的西装,系着红领带,迈着稳健的脚步缓缓走入孩子们中间。他就是余光中先生。红领巾们天真烂漫,唱着千古绝唱《游子吟》,余先生鹤发童颜,深情地吟诵起他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先生声音低沉,富有磁性,蕴涵其中的是述说不完的苍凉和惆怅。他21岁负笈漂泊台岛,后又去国怀乡,阅尽人间山水,感怀世事沧桑,萦绕在心头的是挥之不去的乡愁。1972年1月21日的夜晚,余先生坐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乡愁满怀,诗情激荡,牵动无数游子的《乡愁》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现在,听老先生在一片童音的背景下朗诵这首诗,真是深意隽永,老与少虽然吟唱的是不同时代的诗与歌,但唱出的是一样的游子乡情。全场的人被深深地感染了,无不动容,似乎摒着呼吸在聆听,鸦雀无声。乡愁原本就是深藏在内心的一朵腊梅香吧,余先生的诗朗诵似乎点燃了这幽香,弥散到人们的每一根神经末梢。当余先生朗诵到“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更改和回避的宿命。晚会后,一位朋友说,当时他也是满含泪水,清明节给父亲上坟,他在外头,父亲在里头,自己在外忙于工作,没有给父亲送终尽孝,是心头永远的痛。
余先生朗诵完,向大家鞠了一躬,全场还是一片寂静。片刻后,人们才从那乡愁的思绪中缓过神来,激起长久的掌声。
怀着淡淡的乡愁在年轻的心灵是很浪漫的事。年轻的时候,曾梦想着有一天背着行囊,浪迹天涯,夜晚在野外燃起一堆篝火,对着一轮明月,引歌长啸,希望像金庸笔下的胡斐、令狐冲,行走江湖,萍踪侠影。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晚年辛弃疾在识尽愁滋味后是“欲说还休”。而余先生,是不厌其烦的说乡愁,年轻时说,年老了也说,在台湾说,在大陆也说,因为他的乡愁是一个民族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3
4月29日上午,诗人余光中和作家余秋雨、张抗抗以及德清县委书记杨建新、副书记王顺章一起参加游子文化论坛,围绕“故乡与他乡”,坐而论道。那天,当余先生他们步上论坛嘉宾席时,报告厅里已是济济一堂,座无虚席。我只能挨在墙边的一个台阶上,像小学生听老师上课一般,专注地聆听各位老师的精彩演讲。主持人白岩松的如簧巧舌穿针引线,各位名家徐徐道来,从容不迫,论坛井井有条,精彩纷呈。
主持人先让东道主杨建新书记致辞,然后按照女士优先的原则,张抗抗老师演讲,接着才是余光中先生。余先生个子不高,但风度依然翩翩,满头的白发更显一位老人矍铄的精神。他是诗人,也是大学教授,虽已是78岁高龄,但诗人的激情和气质不减,还有学者的深邃和严谨。他阐述了对“故乡”的独特的理解,讲到中国古代的诗人屈原、韩愈、孟郊、苏东坡,他们的生活和诗歌,他们的豪迈与乡愁,讲到温州人、闽南人、广东人,他们离开故土,把他乡当故乡,在海外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不管你在何方,你说中国话,写汉字,故乡就永远在心中。他娓娓道来,道出了一个多年漂流海外的赤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拿着汉字写作就是故乡。
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心无所不在,圆周无处可寻,而这个圆有多大,就看半径有多大,这个半径就是中文,中文走得有多远,这个圆就能画得有多大。
一句句话,掷地有声,敲击着我的内心,让人如饮醍醐。我第一次感到中文竟是如此美丽。从前,我总认为中文写成书法才有审美的意味,其实每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他的美在于产生了强烈的磁场和向心力,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余先生是一个中文的捍卫者。在他的心目中,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守望中文就是守望中华文化。他是少数依旧笔耕而不用计算机的诗人之一,他要一笔一划,感受中文之美,那象形,那指事,那形声。他在许多场合倡导中文写作,在台湾,在香港,在大陆,他会抓住一切机会告诉你,中文对于一个中国人的意义。
论坛的最后,主持人要求每一个嘉宾给观众说一句话,余先生说:“乡音是游子的一大财富。”还是离不开语言。
几天后,在送余先生去杭州萧山机场的路上,他说,在台湾,上下班基本是自己驾车,喜欢开快车,偶尔还收到警察的罚单。他真是一个年轻的老头。余先生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心态很年轻。中文美丽而不老,他的年轻心态是否与中文长年相伴有关?
(本资料由德清县文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