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文字:   打印

一个挚爱土地的人——记武康镇党委委员、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
www.dqnews.com.cn 2011-04-21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孙国文是一位农民,他秉承了中国千万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康镇五四村的一位农民,他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爱土地上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更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挚爱,是一种情感。而孙国文对土地的挚爱,更似一种力量,是让他勇于尝试、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支撑他十年如一日地在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上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开拓创新,把一个穷村,变成了名闻遐迩的秀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修路,他让土地“活”起来

  2000年的五四村,村集体欠了3.8万元电费,村干部发不出工资,十分贫困。

  这一年,此前在乡镇企业担任负责人的孙国文,当选为五四村党总支书记。上任前,孙国文对村的状况虽有心理准备,但落后的状况还是让他惊叹:村很穷、路不好、村庄乱。孙国文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到底该先从哪里抓起?刚刚上任的孙国文陷入了沉思。

  从村里通往武康的一条黄沙路,孙国文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遍。当他以村党总支书记的身份走在这条路上时,心中坚定了一个信念——“必须修路!”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土地,只有路通了,土地才能用起来、才能“活”起来,才能产出更大效益。也许,当时的孙国文还没有考虑到改造好黄沙路后,该如何来开发这片土地,但是他明白,要致富,先修路。

  修路的念头在孙国文心中日益强烈。要把这条黄沙路变成能通汽车的柏油路。修路,成了他上任的第一件事。

  为了修路,孙国文带着村干部们每天东奔西走,跑企业拉赞助,走部门求支持,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筹集到了70余万元,修路的资金有了着落。修路的日子,他带领村民们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挥镐掘土,运送材料。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路修好了,一条长2.5公里、宽6米的柏油马路终于通到了村头。道路通车那天,村民们自发买来鞭炮,五四村一派喜庆气氛。此时,村民们发现,新上任的孙书记晒黑了,累瘦了。

      土地整理,他让土地有了新面貌

  如果说,修路是孙国文挚爱这片土地的一次潜意识行动,那么,第二年的土地整理则是他做的第一篇“土地文章”。

  五四村,过去一直以水稻种植先进技术闻名全省。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超稀播”(每亩农田仅用1.5公斤种子达到高产)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抛秧”技术,都是由五四村试点而推开的。

  但是,农业试点村,并没有给五四村带来多少富裕。痛定思痛,孙国文决心要找到一条适合五四村的快速致富路。

  2000年,湖州市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当时,这项工作尚处于开展初期,部分村、镇干部存在“难度太大不想搞,标准太高不敢搞,资金不足无法搞”等思想。农民也有思想顾虑,一怕毁了田,二怕要出钱。

  此时的五四村,全村的1670亩水田、129亩桑地、88亩鱼塘犬牙交错,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看不到排灌设施,随处可见凌乱的树木、杂草和坟墓。孙国文意识到,这次的土地整理工作是一次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改善农村土地面貌的好机会。

  说干就干。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孙国文跑乡镇、跑部门,积极申请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终于,五四村被列入了2001年湖州市的土地整理计划。

  “土地整理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如今,谈起五四村的土地整理工作,孙国文记忆犹新。开展土地整理的日子里,孙国文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指挥挖掘机作业,协调处理村民矛盾。就是现在看来也令人头疼的坟墓搬迁问题,也都在他的耐心解释和协调下,完成得十分顺利。

  就这样,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忙碌的日夜后,孙国文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土地文章”。此时,五四村已经田成方、水相连、路成网、树成行,土地面貌焕然一新。

  出租土地,他给土地找了新出路

  没有好的农业项目,再肥沃的土地也出不了效益。

  2001年,随着各地农民打工收入的增加和效益农业的兴起,种粮的收益相比显得低下。于是,村里的许多土地开始抛荒了。看到这些,孙国文每到夜晚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一天,孙国文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萧山农户在土地出现抛荒后,引进日本红枫,一亩地产值1万多元。这让他心动不已,第二天就坐上了去萧山取经的汽车。

  在萧山,孙国文得知,红枫的种植效益关键在于规模,只有实行集约型经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回到五四村后,他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大家,是不是可以通过村委会牵线搭桥,将村民们抛荒的土地出租?村干部讨论后,觉得可以试试看。

  不久,通过县有关部门的联系,一个红枫种植项目有意落户五四村,而这一项目需要的土地达到427亩,涉及6个村民小组。

  对土地的挚爱,如同血液流淌在五四人的血脉里。要让农民把土地拿出来出租,很多村民很不理解。作为农民的儿子,孙国文深深理解村民的想法,他非常谨慎地开展着土地流转工作,要在开发土地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寻找结合点。

  接下来的日子里,村党总支部连夜开会,分成14个动员小组,一户一户先易后难地上门做思想工作。有些村民自己在土地上养家禽收效甚好不愿意流转,无形中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在如此困难面前,孙国文提出了“定量不定位”的措施,即对那些不愿意出租土地的农户,将其土地换个地方。同时,为了让村民安心,孙国文还向红枫种植项目的投资方提出,要求每年租金都必须在上一年底付清。

  于是,五四村的第一批427亩开始流转了。

  土地全流转,他把经营土地做成了全村的事业

  在第一次土地流转中,孙国文算了一笔经济账:土地流转前,村民种植一亩水稻田一年有800斤收成,以每百斤60元计算,一亩的毛利润为480元。如果除去农药、化肥等投入,村民辛辛苦苦在水稻田里忙一年的收入为每亩400元。而流转后,村民们不仅可以得到每亩400元的土地租金,而且还可以进农业基地打工,拿工资收入。

  孙国文为土地找的新出路,让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希望流转土地的人越来越多。第6村民小组的100多亩地一直不愿进入流转,许多村民担心“土地没了,以后吃啥?”但是,没多久,这个小组的村民也“熬不牢”了。组长严学达找到孙国文说,他们组里的土地也要参加流转。

  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大规模地流转,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冒险。事实上,对于土地流转的做法,党中央在2008年才正式出台文件,首次提出允许农民多种形式地流转土地承包权。

  “只要觉得农民得到了实惠,村里得到了发展,就值得去做。”刚刚把土地流转起来的孙国文,还没来得及顾及土地流转的风险,又开始为村民的致富路奔波起来。于是,孙国文一次次地外出联系、一次次地领着承包户上门,又一次次与村干部们走进村民家中商量土地流转……

  让农民出租土地,如同一个忙碌的儿子把自己年长的母亲交给了别人照顾。孙国文说,他在引进项目时,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不破坏土地耕作层,一旦粮食紧缺,马上可以改种粮食。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他把村里的2000多亩农田100%流转了,相继成功引进了萧山红枫基地、德华速生杨基地、仙人掌基地、葡萄基地、花卉基地、优质水果基地等7个生态种植项目。目前,经营土地已经成为了五四村全村的一项事业。

      经营土地,是他最忙的事

  一个出租了全村土地的村支部书记,最忙的,还是土地上的事情。

  在农业项目刚刚引进的日子里,孙国文每天都会到项目基地去转转,看看苗种得怎么样了,农业大棚搭建得如何,土地承包户有没有什么困难……他说,只要看到这片土地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心里就踏实了。

  亿丰花卉是五四村2007年引进的鲜切花项目。从项目落户的第一天起,孙国文就全力为项目做好服务工作。“每次有什么问题要村里协调的,孙书记都会热情地帮忙解决。”在亿丰花卉负责人房国良眼里,孙国文就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每天都用心梳理着土地上的事情。

  2009年,亿丰花卉与云南丽都花卉合作,需要1000亩土地用于种植玫瑰。这个项目的成功,将会把五四村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的玫瑰之都。但是,五四村的土地已经全流转,如何给这个项目安排1000亩土地?一道难题摆在了孙国文面前。

  为了给这个项目“找”土地。孙国文一口气跑遍了村里的其他种植大户,耐心解释、商量着能不能拿出点土地。终于,在他苦口婆心的解释下,亿丰花卉的这个项目得以顺利落户。如今,在五四村的这片土地上,大到项目的引进,小到一株苗木的栽种,都是孙国文忙碌的事情。

  土地一头联着项目,另一头系着村民。在忙农业项目的同时,孙国文依然惦记着这片土地的主人们。2007年,在孙国文的组织下,五四村成立了湖州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400多户村民以承包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的主人。这样一来,村民们每年不仅可以拿到相应的土地租金,还能在年底收到合作社的土地收益分红。

  升华土地文章,他有了致富新思路

  从土地流转开始,五四人便加快了发展致富的脚步。

  目前,全村已有90%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收入大大提高;而那些50岁以上的劳动力,由农业企业“返聘”务工,每年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全村的农业项目中有长期性用工70多人,季节性用工达到130多人。去年,五四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00多元。

  然而,怎么让村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在把生态高效农业做成了特色产业后,孙国文在思考,下一步该发展什么、突破什么?

  为了进一步拓宽村民的致富路,孙国文走出五四村,先后到一批名村学习、取经。有一次,村干部在西塘镇礼庙村和荷池村考察的路途上,孙国文与村主任郑小兴当场就议论开了:“他们这是靠水吃水,我们五四村是山区,自然环境不比这里差,如果加紧改善村容村貌,也可以靠山吃山,吸引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来村里旅游度假。”“是啊,看看这里,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如果依托特色农业基地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前景一定很好,回去后我们要赶快行动……”两人越说越兴奋,干脆就在原地比画起来。

  一次次思想的碰撞,让孙国文的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特色农业基地,生态休闲旅游。一幅五四村村民的致富蓝图,开始清晰起来。

  依靠土地,村民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仅仅依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来吸引游客,是远远不够的。孙国文明白,必须改善村庄环境,提升五四村整体形象。

  2009年,县委、县政府把“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作为农村改革的重点工作,提出要建设“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消息,让正苦于无力快速提升村庄环境水平的孙国文激动不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解决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最后一个‘瓶颈’。”这一年,五四村成为全县“中国和美家园”创建村之一。

  给村民们办事,孙国文身上总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中国和美家园”建设启动后,孙国文与村干部们商量,排出了工作计划,一一落实任务责任人。“他把最难的、最麻烦的工作留给了自己。”村主任郑小兴说,尽管村班子对每个人的工作都分了工,但只要哪里有麻烦事、难解决的事,孙国文总会“挑起担子”,冲在最前头。

  榜样是有感染力的,在孙国文的带领下,五四村的“中国和美家园”建设工作领跑全县,成为全县“中国和美家园”建设的样板村。如今的五四村,道路越修越宽,垃圾不见了踪迹,污水实现了生态处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抽水马桶、开通了数字电视……五四村靓了,五四人的心也亮了。

  孙国文常说,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就一定能办出造福群众的事情。2009年,县旅游局要在德清西部建设一个旅游集散中心,需要行政村的支持配合。此时,一心想着带领村民们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孙国文主动找到县旅游局,把这个项目“揽”了过来。

  为了给项目腾出空间,他身先士卒,平整荒地,协调处理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久,德清县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在这里落户了,五四村成为县内外游客的中转站。

  今年,看着一批批游客来到这里,孙国文又冒出了新的想法——发展农家乐。孙国文提出,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凡是通过村里验收的,都能拿到1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该村的第一个农家乐项目将在5月1日开张,生态旅游的致富效应逐渐显现。

 土地,是五四村发展的未来


  一个血脉里流淌着土地挚爱血液的人,绝不会以牺牲土地来换取短暂的利益。孙国文在流转土地的同时,也尽力地保护着这片土地。而这,让五四村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发展资本。

  开山采石,是村集体早些年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可孙国文每每听到炸山声,心里就“像被谁捅了一拳”。因此他立誓要把石矿关停,可不知磨了多少嘴皮,才把3座石矿全部封了。随即,他在碎石嶙峋的地盘上复垦耕地30多亩,还山脚一片“生态”。

  五四村有着1000多亩的集体林地。五四村的农田全流转后,不少农业项目相继上门,打算出高价承包林地。但是,这些都被孙国文婉言拒绝了,他说,林地资源是村里的“宝贝”,一旦流转出去,就很难再复原了。在没有科学规划之前,决不能随意开发。于是,这片1000多亩的林地依然这样静静地“养”着。

  土地养育了孙国文,孙国文也守护了这片土地,做活了“土地文章”。

  眼下,五四村已经完成新一轮的村庄建设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全村农户将逐渐搬迁至中心村。孙国文说,这项工作完成后,村里又将节省出一批土地。利用这些土地,五四村又可以开创新的发展局面。他的“土地文章”又将写得更精彩。

  孙国文,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谈论工作时,总喜欢把一个村的经营比喻成一个家的打理。在过去的十年中,他用一种中国农民崭新的方式表达着对土地的挚爱;他用一名新时期村干部的智慧探索了农民创富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他用一份五四村民特有的情感经营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苗、每一株花草乃至每一方空气……因为有了他,五四村这块土地变得更秀美、更富裕、更和谐。

作者: 记者 张志鸣 吴金梅 王福田 潘宗敏 文  宣宏 图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