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德清新闻网投稿平台
文字:   打印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县林场护林员王康成
www.dqnews.com.cn 2010-12-06 德清新闻网

  编者按:郁郁葱葱的森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珍贵财富。她不仅为我们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资料,还是大自然的“调度师”,减轻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在建设生态德清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绿色森林的守护者。他们与大山为伴、甘守寂寞,常年驻扎在山林中,只为山上那片绿荫!他们默默工作、甘于奉献、舍家为林,把青春全部奉献给了森林管护事业!今天,我们就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位从事近半个世纪森林管理的护林人员王康成。

  从县城武康向三桥片出发,车拐进民进村,再顺着一条羊肠小道步行30多分钟,迎面一座大山,大山脚下一座小屋,矮小,没有院墙,屋前屋后的松柏挺拔、青翠。这就是县林场护林员王康成住了近50年的家。

  站在面前的王康成一点不像72岁的人,穿戴简朴,皮肤晒成了古铜色,身材略瘦削,依稀透着军人的坚毅。

  出生在山东临沂的王康成,1957年当兵,1963年退伍来到德清林场当起护林员,这一干就是近50年。谈起往事,王康成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刚到林场时,这里没有电,每月只发5毛钱的煤油灯钱,有时煤油接济不上,就自己花钱买点蜡烛应急。俗话说:春怕雷,夏怕蚊;秋怕蛇,冬怕冷;最难熬,是寂寞。每到夜里,王康成夫妇只能躺在床上一边听着风吹树叶、山鸡呼号声,一边聊着家乡往事排遣寂寞。许多故事已经翻来覆去嚼而无味。

  由于交通的不便,油、盐、米等生活必需品也是隔个把月才下山采购一次,有时碰到大雪封山,只能靠咸菜度日。菜没地方买要自己种,有时白天种下的土豆,晚上就被野猪拱掉,第二天接着种。养了10多只鸡,经常被黄鼠狼叼走。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长年与大山为伴,与林木为伍。单调、寂寞、艰苦的林区守护工作,吓退了许多护林员,王康成却坚持下来了。

  1999年,王康成终于退休了,三个儿子劝老人回到县城安度晚年。可老人习惯了在大山里行走,选择了继续护林。他说,自己就喜欢在大山深处走的这种感觉,看着自己当年栽植的小松树如今都长高成林,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

  记者和县林业局办公室的姚主任随同王康成老人在鸡毛山森林里,一边巡山,一边交谈。尽管已经年过7旬,在松林中穿行,王康成老人还是健步如飞,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有些跟不上。林间的植被渐渐褪去了华丽的霓裳,落下的松针,躺在枯黄的草地上。眼尖的老王看到地上有个烟头,急忙跑过去用脚踩一下捡起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地上有烟头,他都会及时捡起来。

  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村民护林爱林意识的增强,人为毁林的现象越来越少,最让他提心吊胆的就是防火,特别是进入森林防火期后,巡逻需要格外细心,平时王康成连睡觉都悬着心。“一天最少巡查两次。白天看烟,晚上看火。”白天光线强,很难看见火焰的颜色,需要看空气中的烟;夜晚红色的火苗会非常显眼,一旦发现火情要及时报告处理。“别看护林员岗位不大,可是责任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近50年来,王康成管护的林区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事故。

  “看,这棵怀抱粗的马褂木已经有30多米高了,这是我20多年前扦插下的一根小树枝”。“看,这棵黄杨树已经参天,是我1982年到筏头看朋友时,在毛竹山上挖的一棵小树苗”。行走在森林里,王康成说:这座山上,哪里有一条小路,哪里有一块石头,哪里有一道坎、一汪水,都记得很清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365天,王康成就是这样每天公鸡打鸣时就起床,背上干粮、水壶,进山开始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日落下山,一天要在山上巡回四五趟,行程就难以估算了。熟悉这片山,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热爱这片山,就像热爱自己的亲人。在近2000亩的森林里,留下了王康成无数的脚印。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近50年来,在王康成的精心看护下,鸡毛山上当年的小树慢慢长大,绿涛似海,群山连绵,郁郁葱葱,林深谷幽,好一座远近闻名的生态之山、传奇之山。而当我们尽情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不能忘记的是为保护这些绿色做出艰辛努力的护绿使者——王康成。

作者:记者 王福田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