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法国埃维昂镇出产的依云水一样,小镇洛舍钢琴跳动的音符,早已漂洋过海,盛名在外。
一个不到2万农民的江南水乡,从计划经济年代的全国五家钢琴厂之一到目前拥有着全国2成钢琴产量,洛舍人仅用了25年就做到了。
去年12月,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用洛舍制造的三角钢琴弹奏后,欣喜题词:洛舍钢琴已达相当良好之质量水准。
洛舍众多钢琴民企的背后,甚至有不识五线谱的小镇农民手艺精湛,经由其手的钢琴登台世界顶级钢琴赛事已成常态,多数名家在键盘上潇洒地起伏手指,弹奏肖邦小夜曲。
回到洛舍街头,常有阵阵悠扬琴声萦绕耳边,而这里,又是张抗抗时常怀念的远方故乡——“钢琴之乡”洛舍。
从田里洗脚上地的农民造出了高雅的钢琴,钢琴又改造了农民,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艺术气质,更成了他们致富的敲门砖。洛舍镇镇长沈月强称,在过去的2008年,洛舍实现工业总产值65.9亿,其中钢琴和其衍生的木业占总量的80%以上。
上海滩钢琴技师出走洛舍
洛舍钢琴和四个人有关,何水潮、包悦新、陈宝福、郑文标。
在1985年1月21日之前,四人都是上海钢琴厂技术人员,但随后的“出走洛舍”事件,在那个时期很快演变成为一起大事件。
挖了上海钢琴厂“墙角”的就是当时选址洛舍的湖州钢琴厂。据原湖州钢琴厂厂长王惠林回忆,当时给了每人一万块作为生活保证金,在那个时候,万元户是不得了的事情,洛舍这里几乎没有万元户,平均工资才四十块钱一个月。
虽然这个事件使沪浙两地媒体发生了激烈交锋。但四名上海钢琴技师“出走洛舍”事件,无意间竟敲响了中国乡镇企业人才流动的第一组颤音,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在无意间打破了禁锢中国人才流动的一块坚冰。
对当时蹒跚起步的洛舍钢琴产业而言,这无疑走了一条捷径。直到现在,洛舍最好的调音师高月明还是包悦新的徒弟,而高月明的徒弟们,已经活跃在洛舍各家钢琴民企的调音车间。
“小狗”经济做成全国第二
1994年,经营不善的湖州钢琴厂解体。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0年前从上海钢琴厂挖墙脚的人才外流事件,在小镇洛舍一下子铺开。由湖州钢琴厂先前培养出来的一批技术、营销、管理人员,先后办起钢琴制造企业33家,配件企业16家,基本形成钢琴生产产业链。
2004年3月22日,《中国财经报》报道称,“据中国乐器协会的一份最新数据表明,目前全国20万台的钢琴总产量中,洛舍镇就占了十分之一,达2万台,2003年实现产值4331万元,上交国税收入300多万元。”
这对小镇洛舍意义非凡,小打小闹的“小狗”经济,最终确定了继“珠江”之后的全国第二大钢琴制造基地。
事实上,早在2001年,洛舍就把提升产业档次作为做大该产业的突破口。除了每年举办一次钢琴节,帮助企业打响品牌,扩大影响外,还重点扶持年产量在500台以上的钢琴生产企业和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配件生产,而对小规模企业,引导其转向配件生产,拉长产业链。
2005年7月,德清县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钢琴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减免税、技术创新、创名牌与品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奖励钢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把钢琴产业作为该县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来抓。基于此点,一些企业的产品开始在市场上站稳脚,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像杰士德生产的瓦格纳钢琴,40%销往加拿大、希腊、埃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无人弹奏钢琴能演绎《黄河》
在洛舍多个钢琴车间里,这里的工人习惯性地跷起兰花指干活——做钢琴需要慢工出细活。洛舍镇相关工作人员称,洛舍钢琴得以立足,更大程度上是产业上的创新。
一个例子可以佐证,2003年,经营着华美罗宾钢琴有限公司的吴海鸥开始从事“钢琴自动演奏系统”开发,这套系统只要输入相关的音乐曲谱,就会自动演奏指定乐曲的优美旋律,对于许许多多钢琴学习者和家庭娱乐而言,它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吴海鸥称,罗宾自动演奏钢琴的每一个琴键都有117级的可控力度层次,每一个琴键的每个力度层次都可以在演奏中体现出来。在演奏过程中每一个琴键的力度控制都是独立的,该轻的时候轻,该重的时候重,如《黄河》、《春江花月夜》这些高难度的作品等都能够演奏。
这套系统目前已被洛舍众多钢琴企业应用。(2009年10月30日 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