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文字:   打印

小朱鹮“飞”回下渚湖
www.dqnews.com.cn 2014-11-20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核心提示

  2008年7月31日,两羽神秘的灰白羽毛黄喙小鸟被县有关部门用一辆宽敞的商务车快速从省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濒危动物“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接回德清下渚湖。

  它们的名字叫朱鹮,在国际鸟类联盟受生存威胁的鸟类名录中,朱鹮被列入濒危等级最高级:极度濒危级,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的“国宝级”鸟类物种。

  它们从哪里来?为什么要重回下渚湖?本文将给你答案。

 

页面图片

 

小朱鹮的父辈是今年4月刚从陕西迁来的

  谁都会记得,今年4月份,德清下渚湖迎来了远在千里之外的5对国家级珍稀动物——朱鹮。这10只朱鹮落户德清,离浙江发现最后一只野生朱鹮已有50年之久。这对刚出生的小朱鹮的爸爸妈妈就是其中最健壮的一对。

  2008年4月9日凌晨2点30分,县林业局局长褚有根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国宝。副局长章金泉亲自陪同这10只朱鹮经过长达28小时的长途旅行,从陕西省楼观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抵达了德清县下渚湖湿地。4月16日,浙江大学与德清县政府联合启动了“浙江朱鹮易地保护暨野外种群重建”工程项目,这批朱鹮将作为“种子”,担当起浙江野外种群重建和濒危动物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该项目也是浙江大学与德淸县联合承担的浙江省林业厅与浙江大学“浙江省林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子课题之一。

  下渚湖湿地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保持着完好的原生态环境,不仅有山、有水、有岛,其湿地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十分适合湿地鸟类生活。

  县林业局与有关部门协商,把这五对国宝级珍禽安置在我县两地胜地之一——下渚湖的鸟岛上。

  下渚湖湿地的一个小岛叫作鸟岛,从来未向游人开放过。鸟岛上长满了一种称作乌桕的树,据说树上的乌桕果子是白鹭们的最爱,因此这里一年到头栖息着1万多只白鹭。而生活习性与白鹭相似的朱鹮新“家”就安在了这里。这个“家”很宽敞,每对朱鹮都居住在一个长、宽、高均6米的“大房间”里,每个“房间”的标准配置是:一棵女桢树,一个稻草搭的窝、一根供栖息的树干,一小片活动场。在“家”的中央,有一个小水池,里面放养着一些泥鳅,以供朱鹮们觅食。

  这些朱鹮年龄最大的10岁,最小的刚满一周岁。朱鹮的生育期从4岁到18岁,除了刚满一周岁的一对小朱鹮之外,其余4对朱鹮都在生育期。

  被称作金牌饲养师的陕西朱鹮饲养员杨小蔓被专门聘请来这里照料着这五对朱鹮,有一天她终于发现,五间岛巢中央位置的一对朱鹮表现良好,好像要做爸爸妈妈了。

 

一枚蛋是怎么成长为小帅哥的?

  5月4日,杨小蔓发现4号舍的朱鹮在德清下渚湖基地产下了第一枚蛋,后来又陆续产了3枚,获悉此消息的人们无不为之兴奋,纷纷默默地期盼着小朱鹮能早日出生。然不幸的是,4枚鸟蛋均被过分激动的亲鸟踩踏破碎,使“当年引进当年繁育成功”的美好愿望刹那间随破碎的鸟蛋破碎了!

  然而,惊喜又至,且惊喜连连:5月22日——6月4日又有4枚蛋产下了!为避免重蹈覆辙,专家组毅然决定把四枚蛋带回浙江大学实验室,采用全人工孵化的方法孵化这4枚宝贵的鸟蛋。课题组从韩国进口的全自动数码孵化器一抵达实验室,浙江大学课题组就随即开始了全人工孵化的工作。自入孵的第一天起,课题组全体师生就轮流值班,详细记录着每一个孵化数据,观察着每一次“胎动”。

  6月18日上午10时16分,第一只小朱鹮破壳而出的!该小朱鹮的出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只全人工孵化朱鹮的诞生!而6月30日第二只小朱鹮的顺利出壳,更标志着朱鹮全人工孵化技术得以在浙江大学成功建立!

  小朱鹮出生时头重脚长脖子长,不能站立,也不能抬头,更谈不上自我饮水取食。此时此刻,课题组又将精力转移到朱鹮的人工育雏上来。不言而喻,育雏过程需要课题组付出更多的心血。有“朱鹮妈妈”之称的朱鹮繁育专家、陕西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朱鹮管理科张军风科长为照料幼朱鹮付出了心血与汗水。

  在一段日子里,刚出生的2号蛋孵出的幼朱鹮真的非常脆弱。吃什么好呢?张军风和浙江大学课题组的老师们自有办法。他们从商场里买来了绞肉机来粉碎肉类,将小鱼、虾、泥鳅等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通过绞肉机绞成糊状,然后加入果泥,制成一顿顿既营养丰富又鲜美可口、容易下咽的食品。老师们还从市场上买来了21金维他,专门给幼朱鹮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了防止被感染,还在食物中添加了一定量的抗生素,帮助幼朱鹮健康成长。

  小朱鹮初生的头一周是育雏过程中的最关键时期。课题组采取每天24小时监护,除了喂食喂水外,还要细心观察雏鸟的一举一动,什么时候想吃了?什么时候想睡了?什么时候在说梦话了?什么时候想上“厕所”了?是吃多了消化不良,还是饿坏肚子营养不良?统统这些都是育雏工作需要知晓的,小朱鹮的每一点不适都牵动着课题组每个成员的心。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喂养,现第一只雏鸟44日龄,体重由出生时的一两多一点增长到两斤二两多;第二只雏鸟32日龄,体重由出生时的一两多增长到两斤以上。羽翼长长了,羽毛丰满了,先前的“丑小鸭”成长为健壮的“小帅哥”了!

 


小朱鹮终于“飞”回下渚湖见到双亲


  浙大虽好,下渚湖的鸟,还是要回到母亲的怀抱。

  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楼的一楼透明玻璃大厅内,“哥哥”与“弟弟”两头小朱鹮被装入一个纸箱抬到了大厅主席台中央位置。由于与葛老师相当熟悉,“哥哥”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葛云法老师的手掌上,显得依依不舍。

  简短而庄重的交接仪式结束后,兄弟俩被抬进了纸箱乘坐商务面包车赶赴下渚湖。

  到了下渚湖鸟岛上,鸟岛朱鹮饲养员已经把鸟巢整理出一间独屋让它独立居住。为了让它有一根横木停栖(原来有一根横梁,但明显偏高,还没有完全学会飞翔的幼朱鹮还无法在这么高的横梁上站立),饲养员还特意在鸟巢中为它安了一根离地较近的横木。

  饲养员轻轻地把朱鹮“哥哥”从纸盒里抱出来,它显得有点新奇,但也一点儿也不怯场,从容地迈开了步子,仔细地打量这个似曾相识的地方。旁边就是它的父母亲居住的鸟巢。透过钢丝栅栏,停栖在旁边高处横梁上的朱鹮父母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的英俊的大儿子刚刚远道而来,住进了这间小屋,眼神里满含着期待与温馨,它们轻轻地叫唤了几声。朱鹮“哥哥”静静地聆听着父母的声音,没有出声。

  一会儿,饲养员把它抱在了横木上,一下子失去平衡的朱鹮“哥哥”又张开了它刚刚长成的翅膀。“力气真大!”旁边试着抱住小朱鹮的两位姑娘感觉到了朱鹮小帅哥的威力。扇动几下翅膀的朱鹮小帅哥马上在横木上站直了身子,脸朝着父母,静静地观察着周边,表情显得非常宁静、自然、安详。干净的水池、慈祥的亲人、生态的自然,这一切,都让小朱鹮感受到了甜蜜——新的生活开始了。

  朱鹮弟弟显然饿坏了,它不停地啄食着头边的一根皮线,把它当成小泥鳅了。已经被浙大科学家和县林业局负责人叮嘱过的饲养员知道,目前朱鹮弟弟还只能吃绞肉机上下来的糊糊,不能生吃活泥鳅,还不能独立生活,晚上还要呆在保护严密的小笼子里。

  为什么要让小朱鹮重回下渚湖?答案其实很简单:浙江大学“朱鹮易地保护暨野外种群重建”课题首席科学家方盛国教授表示,他们将在今后5年时间内,同德清县林业部门、陕西楼观台珍稀动物救护中心等单位合作,系统深入地开展浙江省的朱鹮人工繁育、野化驯化、野生种群重建,以及提高繁育子代的繁殖潜力和抗病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希望能在5年时间内,实现人工繁育的朱鹮在下渚湖的放飞,从而为朱鹮在我国曾经的分布区的种群复壮提供示范。”方盛国说。

  五年后,浙江将出现一种奇妙的自然景观,朱鹮这种一度被列入极度濒危、被日本宣布从地球上已经灭绝的珍贵国宝,会在树丛、湖泊、岛屿上自由翻飞欢叫,与游人一起嬉戏。而出现这一景象的地点,当然就是生态理想的德清下渚湖。

  这就是小朱鹮重新回到下渚湖的真正原因。因为它们属于下渚湖。

 

朱鹮德清大事记:

  ● 2008年4月9日凌晨2点30分,5对国家级珍稀动物——朱 被引入德清下渚湖。朱鹮在离开浙江50年后再度出现在浙江大地。

  ● 2008年5月4日-6月4日祖籍陕西的德清下渚湖朱鹮产蛋9枚;

  ● 6月18日上午10时6分,世界上第一只全人工孵化朱鹮诞生,产自浙江德清;

  ● 6月30日,第二只小朱鹮的顺利出壳。标志朱鹮全人工孵化技术得以在浙江大学成功建立。

  ● 7月31日,两只浙大出生的小朱鹮被护送回德清下渚湖开始野外生活。

 

页面图片

朱鹮与浙江大学老师相当熟悉

页面图片

朱鹮蛋在浙大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孵化中

页面图片

张军凤用试管喂养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