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壳而出的小朱 记者 宣宏 摄
还在孵化中的朱 蛋 记者 宣宏 摄
德网讯 昨天上午,记者赴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得到了博士生导师方盛国教授及其助手的同意后,终于见到产自我县下渚湖湿地的朱鹮蛋在浙大孵出的幼朱 。这天,距幼朱 出世已经有五天时间了。
“目前幼朱 生命体征良好,食量也不错。”来自陕西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朱 管理科张军风科长高兴地介绍说。张军凤是一位朱 繁育专家,在她的亲自关怀下,有200多羽珍贵的东方宝石——朱鹮得到了健康成长,因此她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朱 妈妈”。来自下渚湖湿地的首枚朱 蛋在浙大生命科学院成功孵化后,也在她的照料下健康成长。
该实验室的葛云法老师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当时浙江首羽人工孵化幼朱 破壳而出的情形:当时首先知道的是“预产期”在6月18日左右。没想到朱 与鸡不一样,蛋壳即使在17日上午啄破一个小洞也并不是马上就出来,过程很漫长。旁边一道试验的7只土鸡蛋早跑出了7只小鸡,可重点监护对象标有“2#”字样的朱鹮蛋还是动静不大,小洞里偶尔传出活力十足的一声叫唤。18日上午10点16分,终于先露出一只粉红的长着幼毛的翅膀,紧接着探出脑袋,当另一只翅膀也出壳时,它用力一撑,终于和蛋壳完全脱离。暗红色的身体上湿漉漉的“胎毛”紧贴着,小家伙不时睁一下眼睛,发出“唧唧”的叫声,声音很悦耳动听。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里,摆放着一台韩国进口的孵化器。孵化器边贴着研究人员写的一张纸条:“孵化中,勿动。另:请勿拉起窗帘!!”字样。葛老师说,孵化器里还有三个蛋,分别是3#、4#、5#三枚从下渚湖取回的朱 蛋正在进行人工孵化,“3#号‘预产期’就在今天下午”。截至昨天下午5时记者发稿,尚未接到第二枚蛋孵化成功的喜讯。
由于实验室人多手杂器具繁多,幼朱的哺育场所转移到了张军凤下榻的浙江大学公寓,室外植物郁郁葱葱。幼朱 被一只台灯光暖暖地照着,舒服地趴在一个纸盒里,纸盒里铺着软软的纸巾,干净、温暖而舒适。摆放在幼朱
旁的温度计显示温度为33℃。“该让它吃点东西了,这幼家伙一天吃五六顿。”张军风拿起滴管先进行了一下食物的配比和调匀,并在自己的手背上进行了一下稀稠度试验,觉得合适了她就把滴管吸了汤水装的食物往幼朱鹮嘴里放。幼朱鹮很配合地张开嘴巴不停地吞服着,不一会儿就吞了五六口。有一次,大概是因为吃了东西有力气,小家伙居然还半站立起来,挺直了脖子,轻轻地叫唤了几声,但很快脖子又挂下去了。据说,幼朱 要30天才能完全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