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湿地公园——下渚湖
德清防风古国下渚湖湿地是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下渚湖又名风渚湖、防风湖,分上渚、下渚。下渚湖的神奇在于湖面或开阔如漾,水天一色;或狭窄如港,汊道曲折,遍布湖荡的岛屿沙渚土墩形态各异,约600多个,长着密密翠竹、野生芦苇。下渚湖湖面宽广,水草丰腴,村民们在湖面上种植了大量菱角,绿茵茵一片……
用“风景如画”来形容下渚湖的四季风光是很恰当的。春风拂面,桃红柳绿;夏日炎炎,绿荷翠裳,南风徐徐,清凉气爽;天高云淡,桂子飘香,红叶送雁,苇风芦影,山高水长;霜林冰岸,瑞雪飘飘,湖面上下,银装素裹,湖幽神怡,流连忘返。
下渚湖休闲中心,渚墩平地上建有10余幢竹楼。这种吊脚小竹楼的建筑风格颇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与风韵,游客们可以在竹楼一边观赏江南农家茶道表演,一边品尝防风古韵烘豆香茶,可轻松体会“渔舟网影烘初夏,画舫箫声及早春。”的诗情画意。
“嫩芦滩里过风渚,河口村中系客船。”游船进入豸山小港水道后渐渐放慢了前进的速度。豸山,又叫云山寨,孤峦静卧于湖面,形似古代传说中一种名叫獬豸(独角羊)的神兽而得名。此山高仅6.6米,山上遍栽桑竹,山下芦荻丛生,是野餐、垂钓、赏月的最佳地点。豸山岛上还生长着一大片古樟树群,最老的大樟树已有上百年树龄了,如今还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三山浮水树,千巷划菰芦。埏埴居人业,渔樵隐士图。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200多年前写《长生殿》的戏剧家洪昇,在游览防风古国和下渚湖时留下的这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非常形象生动地勾勒了防风古国下渚湖山水风光、人文历史、自然地理与民俗风情。
千年神话——防风故国
位于德清县三合乡境内。相传当年大禹为表彰防风氏治水有功,特赐封山禺山方圆百里,立为防风国,为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下渚湖上岸不远,即是历时1700年之久,又于1996年重修的防风祠。游历了下渚湖的美景,再听奇异的防风氏神话,德清的自然山水,在历史的风烟中更增添了人文的重墨。
为纪念本地区先民首领、治水英雄防风氏,后人在防风山建起了防风祠。防风祠始建于西晋,1700多年来屡毁屡建。三合乡历来有农历八月廿五日秋祭防风的习俗,目前发现的有关秋祭防风的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在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而八月廿四日是吴越王钱镠重修防风祠的日子。1991年、1993年,我县先后举行了两届中国防风神话学术研讨会,掀起了一股防风文化研究热。1996年,三合乡政府修复了防风祠,当年的10月9日举行了中断达48年之久的秋祭防风活动。
江南古镇——新市
如明珠镶嵌在大运河畔的江南水乡古镇,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历代名人辈出,文物古迹遍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和“小上海”之美誉。
辖区内是河港纵横、菱荷飘摇、阡陌交错、桑竹掩映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著名影片《林家铺子》、《蚕花姑娘》均在此拍摄。新市系江南水乡名镇,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古典特色,有长达数华里的市河与古运河相接,原有古桥梁七十二座之多,现仍保留着十一座,以状元桥、菩萨桥、寺前桥等最为出名。文物古迹遍布在镇区,素有“仙潭十景”,“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条弄、七十二爿半桥”之美景。西河口一带保留着大批古老建筑民居、驳岸、埠头、骑楼,及始建于明清时代的石拱桥,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镇区内古弄幽深、古居简朴,使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县级重点文保单位有觉海寺,香火兴旺,每年吸引香客和游人达数万人次;还有梅林遗址,系属商周时期新石器时代遗址。镇区四周农田肥沃,自然风光优美,野趣横生,一年四季可供游览、捕猎、垂钓、划船、野炊、趣味劳动、探寻古迹等旅游项目,能让游客在湖光树影中领略“两岸青青万枝桑,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田园风光。
镇区内有银都大酒店、枫洋宾馆、新市大酒店,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周到。公路四通八达,每天有往返于杭嘉湖苏沪各城市的直达班车。著名土特产有茧丝绸及服装、酱羊饺、蜜饯、糕点、淡水鱼、菱、藕等。
碧坞龙潭
江南碧坞风景区位于江南腹地——浙江省德清县境内,属天目山余脉,莫干山避暑气候地,是莫干山国家级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龙潭上端的瀑碧瀑布共3段,落差五丈,颇为壮观。《莫干山志》载:碧坞瀑布, 在莫干山北麓碧坞村。村落倚山临溪,丛簧蔽空。入村,泉声争琮,不绝于耳。过村,循石径上行,则数座峭壁,嵌空对峙,中成狭弄,溪流腾跃倾泻。在一转折处,巨石错互,水流被阻,势益猛,由岩缝洞穴夺路而出,落差四五丈,形成飞瀑,注入龙潭。瀑布上端,一石甚平,人呼仙石,相传为汉钟离、韩湘子弈棋处,今石面棋纹,仍依稀可辨。
北宋古刹——云岫寺
云岫寺坐落在德清县云岫山中。始建于宋淳熙八年(1181),后几度兴废。元至正五年(1345)重修。云岫山旧有青云塔,故又名塔山。寺背倚玉屏峰,周围有大牛山、轿子顶、猢狲山、宜秋岭等,群峰环抱,竹翠松茂。寺内侧有宋梅和四季古桂,景色宜人,为游览胜地。
清光绪十三年(1887)住持广严禅师奉旨进京,钦赐龙藏(清内务府所刊佛教藏经)12部及全副蛮驾,回山传戒。慈禧、光绪帝、恭亲王分别手书。慈禧书“藏经阁”、“清净圆通”、“大雄宝殿”匾额。其时有僧徒达七八十人,殿屋99间半,大钟1口,大香炉 l只。近百年来,历经战乱,香火渐衰。解放初,尚存宋代风格的大雄宝殿以及清代修建的金刚殿、配殿、观音殿、藏经楼、斋堂、戒堂等40余间,面积2200平方米。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维修中心设计,按宋代风格进行恢复修整,使800年古刹重现光彩。今朱门粉墙,翼角腾空,雄健古朴。1989年1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岫寺大殿是浙北杭嘉湖地区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寺庙建筑。大殿的部分柱础石和其它建筑物构件保存了南宋初建时的特征,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有所体现。最近德清县文体局文保部门已向省文物管理部门申报,要求把云岫寺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